《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环境,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年少有为,美女衬英雄,潇洒风度)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火。(从容指挥,辉煌战果)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转写诗人自己的感慨,年近半百,功业全未建立,缅怀、寄托于古人。饱含词人宦途失意的无限感慨,隐含着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七、课文分析
  (一)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英雄人物。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二)从表现手法来看:烘托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杰——周瑜,从而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感慨由之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即以乙托甲,又以甲托乙。词中有两处映衬:实景(赤壁的险要形势)和虚景(火烧曹营)的映衬;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早生华发”的映衬。

  (三)从情感来讲:抒发了作者宏伟的政治抱负,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感慨和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

破  解
高二(7)张迎   晨钟暮鼓,香烟缭绕,千年古刹,沐浴佛光,幽深寂静,一派祥和。

  可这仍然不能使我的步履轻盈,反而愈发沉重了。

  我承认,这种如风似竹的温厚,已快在城市中绝版,可我并不像流浪者那样,有着融化本领和开阔心境,所以,即使处在这种环境中,我依旧很耻笑我自己,耻笑自己早已没有那种高素质群落中的自控风范,耻笑自己对厌倦不厌其烦。

  我从古寺的侧门进入,为的是避开呛人的烟雾和那些朝拜者虔诚的目光,可我终究是逃不过。那些被足迹磨得光滑又深陷的台阶,足以证明佛法无边。

  我满脑子只是那些琐碎的事:和父亲争吵的场面,还有父亲前几个月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你站在佛的肩上呢!”当然只是句玩笑话。

  我走进去,先是盯着佛像看了好一阵子,目光寸步不离佛的肩膀,可越是入神,就越觉得这佛像的颜色褪的厉害,至于父亲话的意思,则半点儿也没参透。我当时的神情一定很不合气氛,惹得旁边一位跪坐的老者目光里就差露出怒火了。可我还是自顾自的往周围的墙上瞥,眼神中全是固执的不屑。不过,没过多久老人就诧异了。因为我对着西边的那面墙默默地站着,眼中充满了一种欢愉的感动,我在西面墙上挂着的许多小祈福牌中发现一个特别的牌子,那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本来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我很快发现它就静静站在墙上巨大的“佛”字的肩上,我仔细的端详它,那上面的字清秀透骨,名字下还有一行小字,淡淡地写着“平安”。

  我感到这一笔笔勾勒,精确的近乎玄妙,让我驻足时都要屏住呼吸,用心灵来凝视,我知道,父亲也只是一时兴起或和朋友说笑间为我祈福的,因为他从不信佛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为此而感动,因为我在这面墙上没有找到父亲的名字。

  也许我也应该为父亲祈福,亲手写下他的名字,可我没这么做,因为我有些顿悟了,亲情并不是简单的“互相”的爱,或者说亲情简单到连“互相”都不需要了,它是彼此独立的单方面,却往往错综的连结着。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