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五、本文的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六、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第三课时

一、 检查学生字词情况,点名回答问题。

二、 学生讨论: 
1、 本文主要人物是谁? 
2、 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以上两问可从题目进行分析
3、 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出场? 
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4、 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授命?
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晓之以理。烛之武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5、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兵?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6、 晋军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7、 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三、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