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3
6、学生体会第4段老师分析过的句子的妙处,试分析第5、6段中其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7、总结:
课文第4~6段集中写荷塘月色,如第4段没有直接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与月色相辉映,构成月夜荷塘的美景。作者写荷花缕缕清香,微风传送 ,像远方的歌声一样动人心怀,这优雅宁静的感受,只有在月下荷塘独处的氛围中才会有。在朱自清的笔下,荷塘与月色已经水乳交融在一起了。另外,作者描写荷塘与月色之所以如此成功,又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8、过渡:
此文中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真是月朦胧,荷塘朦胧,在这样的朦胧氛围里,人也朦胧。
(六)讨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1、 概述历来人们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看法(媒体显示内容):
历来人们对此问题看法不同,有以下几种:
a、表现了闲适的心境,
b、表现愁闷的心境,
c、表现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情,
d、表现美好生活的向往,
e、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很复杂,既有淡淡的忧愁,也有淡淡的喜悦。
2、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课文的旁注进行小组讨论,大组负责人深入本大组各小组进行组织讨论,了解各小组讨论情况,记录各小组讨论结果并作出总结。
3、教师参加某些组的讨论,引导、调控讨论过程。
4、各大组负责人指定代表在班上作阐述发言,各大组负责人作总结发言。
5、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正如课文旁注所说,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于是,他不由自主地“惦着江南了”,在江南时,虽然只是教中学,但那时候的日子是多么的逍遥自在呀!他多么想回到江南去,可是现实毕竟是现实,“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了,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世界,真可谓“华章写尽池塘色,暂得逍遥悲辛眠。无奈多情延旧梦,荷月如何却尘心。”
6、过渡:
依讨论情况临时处理。
(七)小结:
1、明确本文主要掌握两个妙处:
一、写景的功夫。层次性强、运用比喻、通感、叠字等手法详细描写。
二、融情于景的特色。作者要表达的感情笼罩着全文。
2、再次播放录音,请学生跟录音小声读一遍课文,参照媒体显示的全文构架,再次体会其中的情和景,并寻找自己还不懂的地方。
3、幻灯片随着课文泛读的节奏逐步显示全文构架:
(一)去荷塘的缘由(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