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2023-07-26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篇1

  专项训练(一)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授鄜州洛郊主簿。以廉能换郿县,寻辟威戎令。兴定三年,岁饥,民无所于籴,衡白行省,得开仓赈贷,全活者甚众。后因地震城圮,夏人乘衅入侵,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秩满,县人为立生祠。再辟原武令。未几,入为尚书省令史,两月拜监察御史。

  哀宗姨郕国夫人不时出入宫闱,干预政事,声迹甚恶。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内族庆山奴将兵守旴眙,与李全战,败。朝廷置之不问。衡上言:“自古败军之将必正典刑,不尔则无以谢天下。”诏降庆山奴为定国军节度使。户部侍郎权尚书曹温之女在掖庭,亲旧干预权利,其家人填委诸司,贪墨彰露。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诏罢温户部,改太后府卫尉。再上章言:“温果可罪,当贬逐,无罪则臣为妄言,岂有是非不别而两可之理?”哀宗为之动容,乃出温为汝州防御使。

  未几,丞相完颜赛不领陕西行省,奏衡为左右司员外郎,密院表留,有旨:“行省地重,急于得人,可从丞相奏。”明年,召迁,行省再奏留之。正大八年,以母丧还京师。十月,起复为秦蓝总帅府经历官。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徒单兀典等败于铁岭,衡未加诸帅存殁,招集溃军以须其至。遂为兵干所得,欲降之,不为屈。监至长水县东岳祠前,诱之使招洛阳,衡曰:“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兵知不可诱,欲捽其巾。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望阙瞻拜曰:“主将无状,亡兵失利。臣子罪责,亦无所逃,但以一死报国耳。”遂引佩刀自刭,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金史•列传第六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月拜监察御史     拜:授予官职        b.不尔则无以谢天下     谢:谢罪

  c.其家人填委诸司     委:托付            d.遂引佩刀自刭         引: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因地震城圮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b.不尔则无以谢天下               欲速则不达

  c.招集溃军以须其至               不赂者以赂者丧

  d.我洛阳识何人,为汝招之耶       佯狂不知所之者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商衡有才能,直言敢谏的一项是(      )

  ①衡率蕃部土豪守御应敌,保以无虞      ②干预政事,声迹甚恶

  ③衡上章极言,自是郕国被召乃敢进见    ④台臣无敢言者,衡历数其罪

  ⑤召迁,行省再奏留之                  ⑥衡瞋目大呼曰:“汝欲胁从我耶?”终不肯降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衡为官廉洁,关心百姓疾苦,饥荒之年开仓赈济,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

  b.商衡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进谏禁止郕国夫人干涉朝政,上书指出皇上处理事务不妥之处。

  c.商衡英勇无畏,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妥协,最终以死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d.商衡死时年仅四十六岁,生前为自己赢得了声誉,所以老百姓在他死后建立祠庙纪念他。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太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寒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泗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纥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淣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曰:“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现遇曰:“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壁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举火,敌惊扰奔窜,生擒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招抚司克日进兵                 克:严格限定(日期)

  b.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旋:不久,很快

  c.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           次:驻扎

  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         间:秘密地,暗中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b.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毕再遇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     ②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

  ③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     ④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

  ⑤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也       ⑥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专项训练(二)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4题。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体貌魁伟,身长九尺,美须豪眉,望之甚伟。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光和元年,举郡上计①到京师。是时司徒袁逢受计,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壹独长揖而已。逢望而异之,令左右往让之,曰:“下郡计吏而揖三公,何也?”对曰:“昔郦食②其长揖汉王,何遽怪哉?’’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因问西方事,大悦,顾谓坐中曰:“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坐者皆属观。

  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不得见。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陟自强许通,尚卧未起,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曰:“窃伏西州,承高风久矣,乃今方遇而忽然③,奈何命也?”因举声哭,门下惊,皆奔入满侧。陟知其非常人,乃起,延入语,大奇之。谓曰:“子出矣。”

  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旁,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返与言谈,至熏夕④,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陟乃与袁逢共称荐之。名动京师,士大夫想望其风采。

  ……

  州郡争致礼命,十辟公府,并不就,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赵壹列传》)

  [注]①郡上计:向朝廷报告一郡税收会计的官员,也叫上计吏。

  ②郦食其:秦汉之际的策士,后归汉王刘邦。他拜见刘邦,只作揖,不跪拜,刘邦知其不是平常的人,把他请到上座。

  ③忽然:指死亡。

  ④熏:通“曛”,黄昏。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乃:于是,就

  b、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 以:而,并且

  c、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 临:俯视

  d、坐者皆属观 属:通“瞩”,注视

  2.下列各句都表现赵壹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一项是 (3分)

  ①为乡党所摈,乃作《解摈》 ②壹独长揖而已

  ③既出,往造河南尹羊陟 ④壹径入上堂,遂前临之……因举声哭

  ⑤壹独柴车草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出他的倨傲不驯、玩世不恭的性格和无所作为的结果。

  b、本文通过对赵壹的倨傲特异的品性行为的描述,表现他既要借权势显扬名声,又不甘心屈颜仕途的特有气质。

  c、本文通过对赵壹恃才倨傲的描述,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

  d、本文记叙了赵壹的几件事,表现他故作倨傲,是为了巧借权势显扬名声,目的不在于做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而恃才倨傲,为乡党所摈。(3分)

  译文:

  ⑵.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3分)

  译文:⑶.壹以公卿中非陟无足以托名者,乃日往到门。(3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4题。

  刘健字希贤,洛阳人。健少端重,与同邑净禹锡、白良辅游,得河东薛氏之传。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成化初,修《英宗实录》。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清宁宫灾,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健与李东阳、谢迁疏言:“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今幸元恶殄丧①,圣心开悟,而余匿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帝方嘉其言,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健等力谏,仅寝祠额。南北言官司指陈时政,频有所论劾,一切皆不问。国子生江熔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熔于狱。二人力救,得释。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师戒严。兵部请甄别京营诸将,帝召镇远侯顾溥督团营。时帝视朝颇晏②,健等以为言,颔之而已。十四年秋,帝以军兴缺饷,屡下廷谇③。健等言:“天下之财,其生也有限。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数,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藩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传奉薪,内府工匠之饩廪④,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功,不知何以应之?望陛下绝无举之贯。躬行节俭,为中外倡,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讲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明年四月,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醮、公赏罚数事。及冬。南京、凤阳大水,廷臣多上言时务,久之不下。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帝皆嘉纳。 ——《明史?刘健传》

  (注)①殄丧:灭亡。殄:灭绝。②晏:晚,迟。③廷谇:当廷斥责。谇,斥责。④饩廪:古代月给的薪资。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谢交游,键户读书            ②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

  b、①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    ②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c、①诸方织作务为新巧            ②除恶务尽

  d、①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           ②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刘健为人“端重”的一组是(3分)

  ①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   ②练习典故,有经济志

  ③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重 

  ④国子生江熔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熔于狱。二人力救,得释

  ⑤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刘健自幼正直稳重,择友而交,拜薛氏为师。平时不喜交游,常常闭门读书,研究历史,有经国济世之志。

  b、太监李广畏罪自杀后,刘健和李东阳、谢迁向皇帝进言革除宿弊,并力谏为李广坟墓题字。

  c、刘健居官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当有人弹劾刘健时,皇帝反而安慰挽留刘健,将进言者关进监狱。刘健再三为进言者求情,该人才得以释放。

  d、刘健注意国家财政现状与百姓的疾苦,力谏内廷节俭,控制贵戚巧取豪夺,革除宿弊,造福天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

  翻译:                                     

  (2)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

  翻译:                                     

  (3)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功,不知何以应之?

  翻译: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 4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归报,神宗善之,以将知审官西院,判尚书兵部。

  进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为同进所忌。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逮其父子入御史府,逾月得解,黜知蕲州。

  明年,以龙图阁待制起知郓州。上元⑤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

  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

  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

  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 

  (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注释:①沂公:王曾,仁宗景祐间右相。②秩满:官吏任期届满。③试馆: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试人居住的场所。④流内铨:官职。专管考试选人、判决案例等事。⑤上元:即元宵节。⑥元祐:宋哲宗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废王安石新法。后章惇、蔡京为宰相,称司马光等人为“元祐奸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荣:赞誉

  b.及肄射,将先破的 的:箭靶中心

  c.吏籍为盗者系狱 籍:登记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 难:危难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许将为官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君辞气似沂公,未可量也②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③是绝其自新之路也④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⑤将虽弗禁,其俗自息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在昭庆军判官一职任期满后,朝廷准备让他任试馆职,但许将却愿做地方官,并希望能多读书。后来神宗非常赏识他,在三天内把他擢拔数级,

  b.契丹大举进犯代州,并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代州。而当年应该出使辽国的官员由于惧怕不敢前往,于是许将主动请缨,毅然出使辽国,并圆满完成任务。

  c.许将在郓州任职时,反对让为盗者皆尽入狱,并将他们全部释放。此后,民无人犯法,就连喜欢聚众谤言朝政的士人,也不再非议朝政。

  d.御史中丞朱谔用许将过去章表中一些语句,据此诬许将诽谤朝政。徽宗将许将贬为河南知府,朱谔又进谗言,许将又被免除资政殿大学士,任颖昌知府。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3分)

  ⑵会治太学虞蕃讼,释诸生无罪者,蔡确、舒亶因陷之。(3分)

  ⑶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3分)

  专项训练(一)

  (一)

  1.c  委:积蓄,累积。

  2.a  a项,都是介词,“因为”。b项,前者连词、表顺承,“就,便”;后者连词,表转折,“反而”。c项,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介词,“因为”。d项,前者代词,“洛阳”,后者动词,“往,到”。

  3.b  ①是讲商衡有才能,②是讲郕国夫人,③④是讲商衡直言敢谏,⑤从侧面讲商衡有才能,⑥是讲商衡宁死不投降。

  4.d  文中是说县里人为商衡建造生祠,没有说在商衡死后“建立祠庙纪念他”。

  参考译文:

  商衡,字平叔,曹州人。被任命为鄜州洛郊县主薄。因为清廉有才干而调任郿县县令。不久被征召做了威戎县令。兴定三年,年成不好,发生饥荒,百姓无处买粮食,商衡向行省请示,得以开仓赈济,保全了许多人的性命。后来因为地震,城墙坍塌,夏人乘机侵犯,商衡率领少数民族军队和地方豪强守卫城池抗击敌人,保住了城池使之没有祸患。(商衡)任职期满,县里人为他建造了生祠。朝廷又征召他做了原武县令。不久,调入朝中担任尚书省令史,两个月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金哀宗的姨子郕国夫人经常出入宫廷,干涉朝政,名声极坏。商衡上书极力进谏,从此,郕国夫人只有被皇上召见才敢进宫朝见。外戚庆山奴率兵守卫盱眙,与李全作战,失败,朝廷置之不理,不予问罪。商衡上书说:“从古以来败军之将必须依据刑法治罪,不这样就无法向天下人谢罪。”皇上下诏把庆山奴降职为定国军节度使。户部侍郎、代理尚书曹温的女儿做了皇帝的嫔妃。他的亲朋故交都干涉权力和利益,他的家人充斥各个官署,贪污受贿的事无人不知。朝廷大臣没有敢说的。商衡则逐一数说他的罪过。皇上下诏罢免曹温在户部的职务,改任太后府卫尉。商衡第二次上书进谏说:“曹温如果当真可以治罪,就应当贬官逐出京城,如果没有罪,就是我胡说八道,哪里有是非不分而两者都正确的道理呢?”哀宗被他的话感动,就把曹温贬出京城做了汝州防御使。

  不久,丞相完颜赛不管理陕西行省,奏请任命商衡为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上表,留下商衡不遣,皇上下旨:“行省是很重要的地方,急于得到人才,应该答应丞相的请求。”第二年,皇上下诏升迁商衡,行省多次上奏请求让商衡留任。正大八年,商衡因为母亲去世回到京城。十月,重新任命商衡为秦、蓝两地的总帅府经历官。天兴元年二月,关陕行省的徒单兀典等人在铁岭战败。商衡不知道各位将帅的存亡,招集溃兵来等待他们到来,于是被敌兵抓获,敌人想让他投降,他不屈服。被监押到长水县东岳祠前面,敌人劝他招降洛阳,商衡说:“我在洛阳认识什么人,能为你们招降呢?”敌人知道他不会被劝说动,想要揪下他的头巾。商衡瞪着眼睛大喊道:“你想胁迫我投降吗?”最终也不肯投降,遥望着朝廷下拜说:“主将建立不了功绩,损兵失败,是我的罪责,也无没有什么可逃避的。只有一死报国罢了。”就拿刀刎颈自尽,当时四十六岁。

  (二)

  1.d  间:从小路。

  2.c  a两个“以”都是介词,用。b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却。c前一个“乃”是副词,才,就;后一个“乃”是副词,竟然。d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3.b  ①说明再遇入仕的方式和超人的武艺;③说明再遇不计名利,一心为国。

  4.c  毕再遇的意思是宁肯死在抗金的战场上,也不死在逃跑的路上。

  参考译文:

  毕再遇,字德卿,是兖州人。他父亲毕进,在建炎年间跟随岳飞守卫皇家陵园,转战长江、淮河之间,一步步地升到武义大夫。再遇以恩庇补官,隶属侍卫马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的简称),武艺超人。宋孝宗召见他,见后很高兴,赏赐给他战袍和金钱。

  开禧二年,皇帝下诏北伐,让殿帅郭倪招安山东、京东一带,派毕再遇和统制陈孝庆攻打泗州。毕再遇请求选用新征的敢死军作先锋,郭倪将八十七人给了他。招抚司限定期限进军,金人听说后,关闭边境的市场,堵上城门来做准备。毕再遇说:“敌人已知道我方增派军队的时间,兵以奇取胜,应当提前一天出击,出其不意。”陈孝庆同意他的想法。毕再遇犒赏士兵,用忠义激励他们,发兵逼近泗州。泗州有东西两城,毕再遇让人将兵器、旗帜、船只安置在石屯下,装作要攻打西城的样子,却亲自带领部下从陟山直至东城南面的城墙下,自己先登上城,杀死几百人,金人大败,守城的开北门逃走。西城还在坚守,毕再遇竖起大旗,高喊:“大宋的毕将军在此,你们都是中原的百姓,赶快投降。”很快有淮平县令用绳子从城上下来,请求投降,于是两座城都攻克了。郭倪来犒赏士兵,拿出皇帝授的刺史牙牌授予毕再遇,再遇推辞说:“我们国家黄河以南失陷了八十一个州,现在攻下泗州两个城就得到一个刺史,按这样下去再拿什么来奖赏?再说您从朝廷那里得来几个牙牌啊?”坚决拒绝不接受。不久被任命为环卫官。

  郭倪调李汝翼、郭倬攻打宿州,又派陈孝庆等作后援。命令毕再遇用四百八十个骑兵做先锋攻打徐州,到了虹地,遇到郭、李的士兵负伤败回,问他们,回答说:“宿州城下有大水,我军不利,统制田俊迈已被敌人捉住。”毕再遇领兵紧急前往,驻扎在灵壁,遇到陈孝庆屯兵在凤凰山,将带兵返回,毕再遇说:“宿州虽然没有取胜,但是兵家胜败无常,怎么能这么快挫伤自己的锐气!我奉招抚的命令攻打徐州,经过这里,宁可死在灵壁北门外,也不能死在南门外。”碰巧郭倪发信给陈孝庆,让他班师撤军,毕再遇说:“郭、李两军溃败,敌人一定追赶,我们应当伏击他们。”金军果然用五千骑兵分两路追来,再遇让敢死队二十人守住灵壁北门,自己领兵冲入敌阵。金人看见他的旗帜,喊到“毕将军来啦”,于是逃跑。各路军马离开灵壁,毕再遇独自留下没动,估计大军走了二十多里,就火烧灵壁。诸将问他:“夜间不点火,今天白天点火,为什么?”再遇说:“夜间能照见虚实情况,白天看不见烟尘,他们已经败逃不敢追赶,军队就可以安全行进,没有危险了。你们哪里知道军队前进容易而撤退困难啊?”

  金兵七万屯驻楚州城下,三千人守卫淮阴的粮食,又载着三千船粮食停泊在大清河中。再遇谋划说:“敌人比我军多十倍,难以用武力取胜,可以用计打败他们。”于是派统领许俊抄小路前去淮阴,夜间二更天衔枚到了敌营,各自带着火潜入,藏在五十辆粮车间,听到哨声点火,敌人惊慌逃走,活捉了乌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

  嘉定十年,从武信军节度使任上辞官。去世时,享年七十岁。被追任太尉,后又追任太师,谥号忠毅。

  专项训练(二)

  一、

  1、:b.(b项的“以”是“表目的连词,来”的意思)

  2、:d.(第①句和③句所叙内容都是一般行为,没有反映出他倨傲特异的性格特征)

  3、:b.(a项“玩世不恭”不当,这不是他的性格特征,“无所作为”在文中也明确信息。 c项“反衬袁逢、羊陟不计私嫌、爱才荐才的高尚品格”不当,写袁逢、羊陟是为了衬托传主赵壹。 d项中“故作倨傲“不当,这是他固有的性格特征,不是装出来的。)

  4、⑴

  (赵壹)依仗有才能而对人傲慢,被乡里人排斥。(恃,为,各1分;句子不畅,酌情扣分)

  ⑵几百个主计吏都叩头伏在庭院中,没有谁敢向上看一眼。(定语前置,补出介词“在”,莫,各1分;句子不畅,酌情扣分)

  ⑶赵壹认为公卿中除羊陟外都不足以来借势显扬名声,就每日到羊陟门上(求见)。(以,非……无足以,乃,各1分;句子不畅,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赵壹字元叔,是汉阳郡西县人。体态魁梧,身高九尺,胡须美,眉毛浓,看上去非常高大俊美。为人自恃有才而傲慢,被乡里人排斥,于是写了《解摈》一文。……

  汉武帝光和元年,赵壹被荐举为郡上计官员来到京城。这时司徒受理上计吏事务,几百个上计吏都叩头伏在庭院中,没有谁敢向上看一眼,只有赵壹拱手作揖而不叩拜。袁逢见此颇感诧异,就让身边官吏去责问他,说:“地方郡里来的上计吏对三公行揖礼,这是为什么?”赵壹答道:“从前郦食其拜见汉王刘邦,只作揖,现在我对三公作揖,为什么竞感到奇怪呢?”袁逢就恭敬地提起衣襟掖在衣带间走下堂来,拉着赵壹的手,请他坐在上座,于是向他询问西县的事情,袁逢非常高兴,回头对在座的考绩官员说:“这位是汉阳人赵元叔,朝中大臣没有超过他的,我请求在诸位中为他设一个座位。”满座官员都注意看他。

  赵壹从袁逢那里出来后,就去拜访河南尹羊陟,没有能够见到。赵壹认为公卿中除羊陟外都不足以借势显扬名声,就每日到羊陟门上求见,羊陟勉强允许通报接见,但他还没有起床,赵壹径直来到上堂,就走到他跟前俯视他说:“我远居西州,仰慕您高尚品格已很久了,直到今日才得相见,而您却死去了,命运的安排有什么办法呢?”便放声大哭,羊陟门下的人闻声大惊,都跑进来在旁边站满了。羊陟知道他不是一般人,于是起床,请赵壹谈话,对他的才华深感惊奇。告诉他说:“你就要出人头地了。”

  羊陟第二天早晨带领许多车骑随从到赵壹的住处通名拜访。当时各郡的上计大多把车马帷幕装饰得很阔气,而只有赵壹是破柴车,稻草屏,自己露宿车旁。他请羊陟一同坐在车下,左右的人没有不慨叹惊愕的。羊陟就与赵壹交谈起来,一直谈到黄昏,尽欢而去。羊陟拉着赵壹的手说:“含有美玉的石头,如果不剖开,必定会有像卞和那样哭出血泪来辩明它的事情!”羊陟就和袁逢一起举荐赵壹,赵壹的名声震动了京城,士大夫们都仰慕他的风采。

  …… 州郡都争相给赵壹送去封官的册命,朝廷三公府征召十次,他都没有就任,最后死在家乡。

  二、 1、a(a第一句中的“谢”意为“谢绝”、“推辞,第二句中的“谢”意为“离开”、“辞别”;b中两个“旋”都是“不久”的意思;c中两个“务”都是“一定、必须”的意思;d中两个“毕”都是“全、都”的意思。)

  2、a(首先应正确理解“端重”的意思,根据文中“健少端重”不难推断它的意思是“端正持重”,故应选①②③。)

  3、b(刘健等力谏皇帝阻止为李广坟墓题字。)

  4、翻译:(按照画线处计算得分)

  (1)刘健谢绝交游,关锁门户读书,人们都认为他木讷倔犟。然而,他掌握了许多古代道理,有治理天下、拯济百姓的大志。

  (2)敬请您振作精神,提拔贤能之人,罢黜奸佞小人,明确地昭示赏罚,凡是应当推行的事,要当机立断,不要迟疑。不要再因袭旧的做法,而留下日后的悔恨。

  (3)现在陕西、辽东边境战患正盛行,湖广、贵州的军队相继建立功勋,不知用什么来应酬这些?

  三、 1.d(难:认为困难。例:1.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2.是以圣人犹难之。--《道德经》。a.赞誉。 b.例:有的放矢。c.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2.c(①⑥有误)

  3. b(不是“主动请缨”,而是奉诏使辽)

  4.⑴宰相很赞赏他的志向,让他任明州通判。(“善”1分,“以”1分,句意通畅1分)⑵适逢审理太学生虞蕃诉讼一案,(许将)释放了一些无罪的太学生,蔡确舒亶借机陷害许将。(“治”1分,“释诸生无罪者”倒装句1分,“因”1分)⑶(章惇)与蔡卞(蔡京之弟)一起肆意虚构罪名,降职流放元祐党诸臣,并上奏要掘元祐党首司马光墓。(省略1分;“罗织”1分;“贬谪”1分)

分析文章的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篇2

  一、考点解读

  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比如传主的经历或事迹,他的某个方面的才能和才干,他身上表现出的特别突出的品质或情操,诸如此类)为依据,编选若干文句(一般含有五至六个),这些文句有的符合这个标准,有的不符合这个标准,然后命题者将这些文句,分别编为四项,往往有对有错,用这样的组题方式,来考查考生是否从整体上读懂了全文,是否准确地把握了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主要的信息。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考查。本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级,常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考查“合而为一”,有时也可单独进行。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说明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这就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并进而进行准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文中的其他内容,而不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简单罗列,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相应会大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主观的东西,它寓于文章之中,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或含蓄,或直露,或集中,或分散,因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阅读上多下功夫。还需要说明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要求对文章本身的有关内容作出归纳概括,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判断能力;后者侧重于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判断能力。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

  二、高考原题详析

  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07山东)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乃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考生“筛选 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时,命题者常常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的主要材料或文章的主要信息,以某个标准(比如传主的经历或事迹,他的某个方面的才干,他的身上表现出的特别突出的品质或情操)为依据,选择若干(一般五至六个)符合和不符合标准的文句编为四组。本题即是以能表现王戎的“聪明睿智”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选出“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做文言文“筛选文中的信息”题目,首先要读懂全文,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其次要审清题目,准确把握题目要求;然后根据题目逐句分析,选定符合要求的句子;最后选出正确答案。本题①③⑤均从不同角度说明王戎的聪明睿智,而②句说明王戎胆大,④句说明王戎清廉,⑥句说明王戎的政绩,都不是说明王戎的聪明睿智的,据此可以确定正确选项为b。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07山东)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文言文“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试题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分析概括要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为基础,不能准确把握文言句子的意思,就谈不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二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候表现得直露,有时候则表现得比较隐讳,而命题者往往在文白转换的过程中设置干扰,因此难度比较大。本题四个选项即涉及对全文的理解。做“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类题目,首先要弄清选项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即选项列举的观点是针对哪(几)个人,哪(几)件事,哪(几)句话;其次要将选项中列举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比较,看有无不同,尤其要注意细微的差别;最后选出答案。以本题为例:将选项中列举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相应的句子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他选项都与原文一致,c项将“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当成了王戎“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的原因,而原文中“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与上句“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故是“不正确的一项”。

  三、复习建议

  认真读懂全文,理解所选的用来作判断的句子的含意,扫清文字障碍,捕捉到重要信息,乃是解题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比如XX年山东卷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全国卷ⅰ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等等),标准越明,答案越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原文的位置,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意思,再与题干要求对照,逐一检查,再做出选择。选择时首先要特别注意文句中陈述对象的检查,一般说来,陈述传主的文句,常常是符合标准的;其次,是对陈述传主的文句作认真分析,有时某些文句虽然也是陈述传主的,但用标准来衡量,它并不符合要求,就应该排除。需要指出的是,有时有的文句虽然不是直接陈述传主,但它却是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写传主的,我们应该学会辨别。最后,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注意以“巧”取胜,比如运用排除法,比较法、利用试题信息等。

  全面理解选文,将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本考点的必要条件,也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步骤。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通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即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后能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

  (2)作者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记叙文,集中体现于议论性的语句中,有的融于细微的字里行间;议论文,就是文章的论点或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积极的有:抒发爱国情怀,表现忧国忧民,歌颂传统美德,赞扬美好品质,赞美真善美。消极的有: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剥削阶级意识、迷信思想、贬低劳动人民、宣扬假丑恶。

  (3)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隐蔽。对于前者,概括起来不难,对于后者,则要仔细加以辨析、比较,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显现出来。

  (4)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对民族和人民的态度,看作者对统治阶段和邪恶势力的态度;看作者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看作者观点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要注意:要完整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评价要准确恰当。

  (5)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方法有:

  ①文中筛选法。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其次要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②概括评价法。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人物、事件、哲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哲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③抓住题眼法。这里说的题眼指题干中的关键词语。解答须认真审题,明确要求,抓住题眼,综合归类,找出答案。

  ④排除干扰法。考题中设置的干扰一般有:a.夸大事实,导致谬误;b.偷换概念,混淆是非;c.正误夹杂,真真假假。解答时,抓住原文内容分析,辨明题干要求,了解干扰形式,就能解答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