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复习教案

2023-07-23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复习教案 篇1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

  (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

  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

  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

  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    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   ”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    ”同“谪”,“又

  以    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二)理解实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理解常见虚词

  (一)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

  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

  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

  2.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

  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辨别其用法。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

  (二)理解虚词应注意的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

  2.辨明用法

  所谓辨明用法,就是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

  3.分辨古今

  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4.注意特殊

  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

  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 与介词 “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

  三、典型题分析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   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人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上。”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角解,曰:“卿能 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善才绳之。  绳:捆绑。 b.先涕泣不自胜。  胜:控制。

  c.朕之恨深矣。恨:遗憾 d.请今日为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飞骑因番请见。

  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3分)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 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 d.我为子不孝

  这是一份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卷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根据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答案是d。a项的“绳”是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后面带有宾语。其解释为“捆绑”虽然体现了这一用法特点,但根据“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的句意,这里应解释为“制裁”或惩治。b项“胜”,根据文意应解释为“能承受”;c项的“恨”应解释为“怨恨”,因为解释为“遗憾”与上文“善才情不可容”的意思不合。d项的“请”,孤立地看,可以理解为“请求”,也可理解为“请允许我”,但由于变法应由高守决定,因而“请求”是正确的。

  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答案是b。句中的“因”和“乃”表示承接,意为“于是就”。这里它们的基本用法之一,在给出的例句中表现得较为典型。“仅”、“止”表示的意思极为常见,现代汉语还在用,都是表示“只是”的意思。

  第(3)题考“是”的指代意义,属于现解实词的含义,答案是c。“是”指代内容的核心是“杀”。a、b、c三项均有此义,但由于这是在对话中的运用,因而应当指代c的内容。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题。

  李若水字清卿①,洺州曲周人。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②,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③。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④:“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然吾亲老,汝归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拥之去,反顾骂益甚。至郊坛下,谓其仆谢宁曰:“我为国死,职耳,奈并累若属何!”又骂不绝口,监军者挝破其唇,   血骂愈切⑤,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到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随钦宗至金营,不屈而被害。②躐跻:越级升官。③扈从:随从护驾。④粘罕:金国贵族,官至都元帅,执掌国政。多次率军攻打北宋。⑤    血:含血喷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所以靖公议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击之败面       曳:蜂拥。

  c.若人屈,冀得一归觐       觐:拜见

  d.我为国死,职耳           职:职分。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到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习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龄。

  这是一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前三题。

  第(1)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答案是b。解题时就根据具体语境,试以所给的词义,看哪一项与上下文意思贯通。a项“靖”的意思是“安定”“平定”,对于宾语“公议”来说,就是“平息”,可见正确。c项“觐”古代多指臣下朝见帝王,也可指卑幼者对于尊长的拜见。这里是李若水去见父母,释为“拜见”,是准确的。d项“职”,常表示“职责”、“掌管”,又可以表示“职分”,意思是职务上应尽的本分。文中正是此义。b项的“曳”,没有“蜂拥”义,应是拖、拉。“金人曳出”,即金人把李若水拖出去。

  第(2)题考查对虚词“以”的用法的辨别,答案是 c。本题给出四个例句,两两比较,辩其异同。句①和④的“以”都是介词,但句①的“以”表示动作行为凭借的条件、方式,这里是凭借某种身份;句④的“以”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这里指用刀杀死李若水。句②和③的“以”,意义和用法都相同,都相当于“而”。

  第(3)题考查对一些特殊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b。a项“故事”是“故”和“事”两个词的连用,老例,先例。c项“有司”,不是指各有主管范围,而是指主管官员;d项“春秋”不是指春季、秋季、而是指年龄。这三项旧解释都是正确的的。b项“全首领”,从语法上看,是“使首领全”,全,使动用法。全首领,保全头颅和脖子,保全性命,释为“保持高位”显然不正确。

  四、练习及答案

  (一)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1. a.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

  b.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

  c.何可胜道也者:尽

  d.真黄山绝胜处:优美的

  e.数石之重,中人不胜:获胜   (    )

  2. 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

  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开辟也 :同“避”,躲避

  c.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

  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   (    )

  3. a.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

  b.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同“黜”,被罢免

  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   (    )

  (二)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

  1. a.直前诟虏师失信

  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俄匀谢玄淮上信至

  e.信造化之尤物也    (    )

  2. a.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

  b.哭声直上干云霄

  c.不从车乘,不操干戈

  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e.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    )

  3. a.一出门,裘马过世家

  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c.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

  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e.求,无乃尔是过与   (    )

  (三)下列各句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1.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c.然公子遇 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军惊而坏都舍

  d.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e.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3. a.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b.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c.父母宗族,旨为戮没

  d.不足为外人道也

  e.何以汝为见

  (四)下列加点的词都属于偏义复词的一组是 (    )

  ①死生,昼夜事也  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 ④昼夜勤作息

  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 ⑥勤心养公姥

  ⑦悖乱不可以持国  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⑥⑧  d.②③⑤⑦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严障千里,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险,诱客易山行。”在会稽亦多徒众。(《宋书•谢灵运传》)

  下列各组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 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    )

  1.例句:灵运因父祖之资……

  a.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

  c.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

  2.例句:必造幽峻

  a.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史公治兵 ,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

  d.顾民国肇造,变乱相乘

  3.例句:又要琇更进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d.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    )

  4.例句:旅客易山行

  a.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b.由是贼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

  c.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别耳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

  5.例句:徐知是灵运乃安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

  6.例句:上山则去前齿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君如逃,则谁守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六)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太傅袁隗欲以女妻范,范辞不受。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征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 朝之谋,战阡陌之民,士不素抚,兵不练习,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僭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从,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

  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解印绶间行归家 间:(得)机会

  b.欲徼福齐桓,拟迹高祖 拟:比,比拟。

  c.若苟僭拟,干时而动 干:冒犯,冲犯。此处可译为“背离”。

  d.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  逆:迎,迎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起一朝之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b.昔周室陵迟,则有桓、文之霸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d.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

  赵氏求救于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子以为何如

  b.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

  c.夫人情虽爱其子

  d.中外孤寡皆归焉

  附:答案及简析

  (一)1.e(胜,能承受,j“中人”,普通人) 2.b(辟,征召)3.c(伐,功业)

  (二)1.b、d(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的人。c项“信臣”,忠臣;e项 “信”副词,确实)  2.a、d(都是动词,求取之意。b项“干”,冲犯,d项读gàn,才干)

  3.b、c(都是拜访之意。a项,超过;d项,经过;e项,动词,责怪)

  (三)1.a、e(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之”,结构助词;c项“之”,适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项“之”,提宾的标志)

  2.a、b(都是转折连词,却。c项“而如同;d项表顺承)

  3.b、c(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介词,替;d项“汝为见”是“见汝为”的倒置,“为”,表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呢”)

  (四)c (①句“死生”偏于“死”,④句“作息”偏于“作”,⑥句“公姥”偏于“姥”,⑧句“异同”偏于“异”。其他各句不存在偏于一方的问题)

  (五)1.b(都是动词因袭、继承之意。a项,介词,通过;c项,介词,趁机;d项连词,于是)  2.c(都是造访之意)。b项“造化”是一个词,d项“造”,建)

  3.c(都同“邀”。a项,约;b项“要”,扼要地说,概括地说;d项,要挟)

  4.a(都是改变之意。b项“易”与“险”相对,平;c项“易”,容易;d项“易”,交换)

  5.c(都是副词,才。a项“乃”,却,竟;b项“乃”就;d项“乃”,人称代词,你)

  6.d(都是连词,就)

  (六)1.c(a.秘密地、悄悄地;间行,从小路行走。b项“拟”,效法;d项“逆”,违背)

  2.c(a项前句“且”,连词,而且;后句“且”,副词,姑且;b项前句“则”为连词,才,后句“则”为“却”;d项前句“于”,在,后句“于”,向)

  3.a(以为,认为。b项“山东”为“山之东”;c项“夫”是发语词,“夫人”是“夫”与“人”的连用;d项“中外”即“内外”)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复习教案 篇2

  高三语文复习第25讲

  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上一讲主要阐述了高考古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和应试策略,本讲侧重说明如何整体阅读古代文语段。

  一、整体阅读要领

  1.依据选文特点

  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

  [注]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他

  “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两人关系

  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

  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

  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

  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

  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

  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为人

  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

  2.依据试题的特点

  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

  信息、分析文意、评述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凯之的敬重。”“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至于因文句含意搞不清而答错题的情况,这里不再多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选文内容还要复杂一些,分析、评述性试题还要难一点,因此阅读时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内容要点归纳和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二、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轻视。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  完:保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

  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淫祠:无节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    )

  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译文:                                                             

  (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译文:                                                             

  这是XX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内蒙古卷的古文阅读试题。阅读材料所写之主要人物是吴履、次要人物有知县周以中和李文忠等。这则材料所叙吴履之事有:①介绍吴履一般情况,这是史传文应有之意。②因李文忠的举荐而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并“改崇宽大,与民休息”③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释放乡邻,再晓以利害(“急且有变”),平息了他的怒气;又缚责丞人、丢弃神象,断绝的淫祠。④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安民于农”;募兵时只招收愿意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⑤迁潍州知州,常以百姓为念,改变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的财产未受损失。作者叙写这几件事,主要表现吴履治政“崇宽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众爱戴。阅读时,首先要对文章有这样的理解分析。

  下面简述各题。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

  第12题考查理解特定词语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少受业于闻人梦吉”的句意,“受业”应是接受学业。

  第13题考查理解虚词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组是d。a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之意;c项中两个“辄”,都是“就”,用法也相同。d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

  第14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项是b。句①中的“立释之”,句④中的“不来,诛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强”,都表现出“崇宽大”。句③体现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侧面表现其爱民,句②的“急且有变”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劝江阴侯的话。

  第15题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据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确的一项是“b”。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立释之,乃以白中”)。

  第16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2)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逃死,逃离死亡,为免死而逃;籍,用作动词,故为兵者,过去法过兵的人。)

  三、练习与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邹亻叔        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他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吏。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

  [注]簿书:官府中的文书簿册。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觉,痛咎谢  咎:归罪、责怪

  b.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屑:碎末

  c.城固辞,使者委而去 委:丢下

  d.简孝秀德行升堂上  简:选拔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而言

  b.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c.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d.宜罚罚之,宜赏赏之,不以簿书介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清慎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

  ④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⑤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

  ⑥月俸取足则已,官收其余

  a.①④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的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

  译文:                                                              

  (2)吏捕迹,得之城家。

  译文:                                                              

  附:答案及简析

  1.b(“屑榆为粥”的“屑”作动词用,磨成碎末)

  2.c(“斤斤”在古代汉语中为拘谨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为过分计较琐碎的或无关紧要的事物。a项为所得所失,利弊,b项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d项为在意,古今义都相同)

  3.a(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项“于”前为介词,向;后者虽为介词,但意思是“对”“对于”。c项“且”,前者为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后者为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d项“与”,前者为介词,相当于“跟”、“同”;后者为连词,表示关系,相当于“和”、“跟”、“同”)

  4.d(①表示宽厚④表示教化及成效,排除这两句可得正确答案)

  5.c(“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错,应是其他谏官都只是就繁杂琐屑的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

  6.(1)有人怜悯他饥饿,给他食物,他不肯接受。(2)刑吏循踪追捕,在阳城家中将他抓获。(第(1)小题,或,有人;哀,怜悯,同情;馁,读něi,饥饿;与,给;纳,接受。第(2)小题,“吏捕迹”应是“吏捕之以其迹”的省略,“以其迹”凭他的踪迹,循他的踪迹;“得之城家,应是“得之于城家”的省略,即在阳城家中抓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