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 篇1
第一编 第一部分 必修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踯躅(zhí) 譬如(pì)
芰荷(jì) 流觞曲水(shānɡ)
b.子衿(jīn) 激湍(tuān)
酾酒(shī) 将子无怒(qiānɡ)
c.樊笼(fán) 窈窕(tiǎo)
庐冢(zhǒnɡ) 淇水汤汤(tānɡ)
d.癸丑(ɡuǐ) 遗施(wèi)
江渚(zhǔ) 渐车为裳(jiān)
【解析】 c.“汤”应为“shānɡ”。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偭规矩而改错
c.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解析】 b.“错”通“措”;c.“悟”通“晤”;d.“章”通“彰”。
【答案】 a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导引
b.退将复修吾初服 修:缝补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d.还顾望旧乡 顾:看,回头看
【解析】 b.修:整理。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
a.众女嫉余之峨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舞幽壑之潜蛟
【解析】 b.数词作动词;c.形容词用作名词;d.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a
5.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句是 (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何乃太区区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解析】 b.区区:古义,愚拙;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c.同心:古义,感情深厚;今义,齐心。d.学者:古义,泛指学习的人;今义,指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的人。
【答案】 a
6.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列坐在曲水之旁。
b.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想到会招来(母亲)不满意呢?
c.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d.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子啊,不要耽误了同男子的爱情。
【解析】 d.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子啊,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
【答案】 d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b.屈原,字原,名平,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体,又因以屈原作品《离骚》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骚体。“离骚”者,犹遭忧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情诗。诗的序曲以孔雀失偶起兴,尾声以鸳鸯双飞作结,富有民族特色。全诗在创作手法上是现实主义的,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罪恶;结尾的手法又是浪漫主义的,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忠贞爱情的歌颂和良好的愿望。
d.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时官时隐,41岁以后,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解析】 a.《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答案】 a
8.默写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3)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
(《离骚》)
(4)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_。
(《归园田居》)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__。
(《短歌行》)
(6)蒲苇一时纫,________________。
(《孔雀东南飞》)
【答案】 (1)渺沧海之一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3)哀民生之多艰 (4)鸡鸣桑树颠 (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便作旦夕间[
9.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杨 子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解析】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
【答案】 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
【参考译文】
杨子路过宋国东部的一个旅店,(店老板)有两个妾,那丑的被看重,漂亮的被轻视。杨子询问其中原委,旅店的老板回答说:“漂亮的自觉漂亮,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认为很丑,我不觉得她丑啊。”杨子对弟子说:“做贤德之事但不认为自己很贤德,哪有做不好的呢!”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欧阳)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元年四月,如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悉意辅联,庶同济此道。”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兴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b.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何可胜道也哉?
【解析】 b.均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那么”。a.助词,表停顿/代词,……的;c.介词,于/语气助词;d.什么/哪里。
【答案】 b
11.以下六句话,全部表现王安石“力主改革、鼎力革新”的一组是 ( )
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②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④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 ⑤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⑥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复行其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解析】 ③是说王安石有矫世变俗的志向;⑥是王安石力争舍人院有权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
【答案】 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在任鄞县县令时,为民做了很多有益的事,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又贷谷与民,出息以偿。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不去;推荐他为谏官,又以祖母年事已高为由拒绝。
b.嘉佑三年,王安石为朝廷度支判官,写了万言书,深入分析了北宋王朝内外交困的形势,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c.王安石认为,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这是后世变风俗,立法度应效法的主要精神。
d.在他任参知政事期间,取得神宗皇帝的支持,积极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方田均税、免役、市易、保甲、保马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解析】 “欧阳修推荐他考试馆职”错,是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且当时王安石早已不在鄞县任上。
【答案】 a
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挟”“则”“逆”的意义,“大臣之弱者”为定语后置。
(2)注意“所以”“经”“但”“施”的意义。
【答案】 (1)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
(2)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世上的事务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选拔进士,(王安石)名列上等,任签书淮南判官。再调任鄞县知县,(他)修筑堤堰,浚治陂塘,使水陆交通得到方便;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生产出粮食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里的百姓也感到方便。再任舒州通判。文彦博做宰相,认为王安石淡于名利、勇于退让而向皇帝推荐他,请求越级提拔,想以此来遏止只为名利而奔走竞争的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馆职,他不肯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任谏官,他以祖母年事已高辞谢。调任提点江东刑狱,入京任度支判官,当时是仁宗嘉佑三年。
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辩论驳难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学说,敢于按照自己的意见办事,满怀激情地立下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他向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认为:“如今天下财力一天天地困顿穷乏,风俗一天天地衰落败坏,症结在于不知道规律,不效法先王政令的缘故。效法先王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所实行的更改变革,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引起天下人的喧哗,也就必然合乎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生产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给天下人所需的费用,自古代以来的太平治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忧患,忧患在于治理财政没有符合它的规律。居官任职的人才既然不足,城乡又缺少可供使用的人才,国家的重托,疆域的保持,陛下怎么能够长久依靠上天的宠爱作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发生忧患的考虑吗?(我)希望(陛下)能明察朝中(那些)得过且过、因循守旧的弊病,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革除这些弊病,以期与当前世事的变化相符合。我所说的是流于颓废风俗的人不讲的,而议论国家大事的人又认为这是不近事理的陈词滥调。”后来王安石执政时,他所施行的政策措施,大多是根据这份万言书而来的。
当时有诏令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皇帝诏书文字,王安石争辩说:“如果确实如诏令所说,那么舍人就不再能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完全听任大臣们为所欲为,这虽不是大臣想要行事不公而谋求私利,但订立法令不应该如此。现在大臣中软弱的人不敢为陛下执法,而强悍的人却假借陛下的旨意来制造命令,谏官、御史都不敢违背他的旨意,我实在感到害怕。”王安石的这些话侵犯了执政大臣,从此更加与执政大臣相抵触。王安石因母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到朝廷。他进宫答对,神宗问治理国家应当首先做什么事,他回答说:“首先要选择(推行政策的)方法。”神宗问道:“唐太宗怎么样?”他答道:“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何必要效法唐太宗呢?尧、舜之道,极其简明而不烦杂,扼要而不迂阔,容易而不繁难。但是后世学者不能通晓,才以为高不可及。”神宗说:“你可以尽心尽意地辅助我,希望共同成就这一目标。”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政知事。皇帝对他说:“人们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只是后世所谓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就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于世上的事务了。”神宗又问:“那么你首先要施行设置的是什么呢?”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度,是当务之急。”神宗认为很对。于是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在天下颁布实行新法。
三、语言表达
14.下面是一段关于大众阅读价值取向变化的文字,请用三句话概括它三个方面的内容。(均不超过15个字,含标点符号)
图书畅销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在阅读方面出现的某种值得注意的价值取向。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中“短、平、快”消费模式的影响,一种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谈论学术的做法颇为流行,美其名曰“文化快餐”,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在某类读书人群中,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人们对于离奇古怪的小故事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对于雄浑壮丽的大历史却缺乏兴趣。一些出版部门受利益的驱使,热衷于对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阴谋权术的渲染,以“戏说”满足读者的猎奇窥秘心理。也有些人满足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玩,只强调回归传统,忘记了在“返本”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开新”,忘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进行全面而深刻的自我批判。功利主义的阅读价值取向忽略了人的深层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正在误导着年轻一代。
(1)第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注意整个语段的三个语意层次,然后提炼层意,注意字数。
【答案】 (1)对知识的获取满足于感性的把握。(2)阴柔之风过盛,阳刚之气不足。(或:具有很强猎奇心理,对历史缺乏兴趣。)(3)满足于传统,忘记了开新。(或:阅读过于功利,影响年轻一代。)
15.下面是两所大学的校徽,谈谈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标志图案,并就这个标志图案阐明喜欢的理由。
要求:①请从标志的构图及寓意角度阐明;②不超过1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案比较抽象,一定弄清图案的外在特征与内在涵义的结合,才能正确解答此题。
【答案】 ①喜欢同济大学校徽的标志图案。理由是图案运用类比的手法进行象征。标志的图案象征“同济”两字的寓意,三人划龙舟,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的目标;昭示同学砥砺,同窗求索,济愚扶弱,济世兴邦的精神。
②喜欢中国美术学院校徽的标志图案。理由是图案运用抽象的手法进行象征。标志的图案利用汉字的特征,抽象出“国”“美”两个字,概括为“中国美术”的寓意;文字使用粗壮敦厚的黑体,象征学院实力雄厚,人才济济,誉满神州。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 篇2
第一编 第一部分 必修三
一、基础知识
1.选出注音有误的一组 ( )
a.锦瑟(sè) 经传(zhuàn) 沟壑(hè) 石栈(zhàn)
b.行伍(hánɡ) 沧海(cānɡ) 藩篱(fān) 谪居(zhé)
c.句读(dòu) 庠序(xiánɡ) 咨诘(zī) 跬步(kuǐ)
d.贾人(jiǎ) 管弦(xián) 钿头(diàn) 鞭笞(chī)
【解析】 d.“贾”应读“ɡǔ”。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坐着
b.王好战,请以战喻 请:请求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假:借助
d.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解析】 a.坐:徒,空。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解析】 b.“从”通“纵”;c.“涂”通“途”;d.“暴”通“曝”。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浔阳地僻无音乐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 a.爪牙,古义指爪子和牙齿,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指坏人的党羽、帮凶;c.博学,古义指广博地、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d.学者,古义指求学的人,今义指学识渊博的人。
【答案】 b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⑥序八州而朝同列 ⑦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⑧外连衡而斗诸侯 ⑨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⑩不耻相师
a.①⑥⑧/②③⑤/④⑦/⑨/⑩
b.①⑩/②③⑤/④⑦/⑥⑧⑨
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⑨/⑩
d.①②⑤/③④⑦/⑥⑧⑨/⑩
【解析】 ①②③⑤名词作状语,④⑦名词活用作动词,⑥⑧使动,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⑩意动用法。
【答案】 c
6.默写。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3)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
(4)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白帝城高急暮砧。
【答案】 (1)不尽长江滚滚来 (2)扪参历井仰胁息 (3)未成曲调先有情 (4)一弦一柱思华年 (5)寒衣处处催刀尺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解析】 c.夺: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
【答案】 c
8.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c.许割江南以封权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解析】 b项均表顺承。a项第一个“为”表目的,可译为“来”,第二个“为”是动词,根据上下文可译作“建立”;c项第一个“以”表修饰,不译;d项第一个“所”与“仗”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所”与“为”一起表被动。
【答案】 b
9.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解析】 “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答案】 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解析】 d.“都提出恳切建议”错。
【答案】 d
11.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
(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
(3)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抚慰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除了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飏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的忠心和节操,使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皇上给他的谥号是“景侯”。
三、语言与运用[
12.请你参照下面的例句,以“中国台湾,回来吧”为主题,再拟写一条手机短信。要求内容恰当,意义深刻,不得超过70字。
短信一:也许世俗的线注定要牵扯那向往飞翔的纸鸢,也许冰冷的缰绳紧紧羁绊着渴望奔驰的心灵,但千万颗跳动的心在共同期盼你的归来。中国台湾,回来吧!
短信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段仿写”,这类语言表达题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设计。内容上要紧扣中国台湾回归;形式上,要注意手机短信的特点。要富有文采,做到朗朗上口。
【答案】 漫漫长路改变不了夸父追日的决心;茫茫大海摧残不了精卫填海的意志;浅浅海湾只能平添浓浓的乡愁,却无法动摇我们统一的信念。中国台湾,回来吧!
13.日常生活中,谁都难免犯错误,有了缺点、错误就可能受到批评,但下列两句批评却令人难以接受,请将它们改成易于接受的批评语。
例句:批评:“你怎么这么粗心,数字都会弄错?”
修改:“这个数字还是再查对一下好。”
(1)你要小心点,再出错,我饶不了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司领导对某员工说:“你在这方面实在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让人能够接受,表达就要委婉一些,因此改写后的句子要求委婉的表达本意。
【答案】 示例:(1)好了,事情已经清楚了,改了就好。
(2)你进公司以来工作一直不错,只是这方面希望你能改进……
14.(XX年山东诸城)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网络作为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课余消遣、精神寄托的首选途径,其中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尤其难以防范。鼠标的一次误击,随意的一次搜索,都有可能把成人世界中的东西完全裸示在孩子面前。网络中有一条著名的游戏规则,便是“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网络的隐蔽性和无约束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他们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于是人们开始高呼“积点网德”,网络道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1)网络对青少年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所要表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网络的负面信息对青少年的侵袭难以防范。
(2)要重视网络道德教育。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文复习 篇3
第一编 第一部分 必修四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
a.金戈(ɡē) 斧钺(yuè) 驿站(yì) 睨柱(nì)
b.千骑(jì) 寒蜩(tiáo) 揾泪(wèn) 诡言(ɡuǐ)
c.永昼(zhòu) 盈袖(yínɡ) 弋射(ɡē) 靡乱(mí)
d.赦免(shè) 喟然(kuì) 樯橹(qiánɡ) 蓑衣(suō)
【解析】 c.“弋”应读“yì”。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寻常巷陌 雄姿英发 帐饮无绪 惊滔拍岸
b.玉枕纱厨 故国神游 天堑无崖 故垒西边
c.封狼居胥 玉簪螺髻 烟柳画桥 晓风残月
d.良晨好景 吟赏烟霞 仓皇北顾 神鸦社鼓
【解析】 a.“惊滔拍岸”应为“惊涛拍岸”;b.“天堑无崖”应为“天堑无涯”;d.“良晨好景”应为“良辰好景”。
【答案】 c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经年:经过一年 b.不慕当世:羡慕
c.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d.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解析】 经年:年复一年。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一尊还酹江月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d.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
【解析】 a.“尊”通“樽”;b.“去”通“弆”;d.“员”通“圆”。
【答案】 c
5.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毕礼而归之
c.欲因此时降武 d.空以身膏草野
【解析】 a.奇,形容词的意动,以……为奇。b.归,使……回去;c.降,使动用法,使……投降;d.膏,使动用法,使 ……肥沃。
【答案】 a
6.下列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b.汉亦留之以相当
c.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d.覆盖周密无际
【解析】 a.古义: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指卑鄙下贱。b.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d.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细致。
【答案】 c
7.下列各句中“请”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b.臣请完璧归赵
c.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解析】 a、c、d三项均为“请求”的意思,b项是“请允许我”之意。
【答案】 b
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何以知之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解析】 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 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秦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因,欲救此患莫若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杰、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洲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
(节选自《宋史•廖刚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解析】 a项“檄”,这里作动词,意思为“用檄文征召、声讨”,引申为“下令”。再根据上下文词义推断可知其余各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答案】 a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
a.顺昌民以刚为命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b.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
c.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是欲置我何地耶
d.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
【解析】 b项中“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是他安抚百姓的一个方面,“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是他直言抗争的语言表现,符合要求。a项中“顺昌民以刚为命”是廖刚安抚百姓的结果;c项中“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与“是欲置我何地耶”都不是直接表明廖刚“安抚百姓”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d项中“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一句是对圣上的劝谏之言,不能说是“敢于抗争”。因而,a、c、d三项均不能选。
【答案】 b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廖刚是南剑州人,任监察御史时正值蔡京当权。他敢于直言,秦事议论无所避忌。又很孝顺双亲,以亲老求往地方任职,父亲去世后又因母亲病辞任工部员外郎。
b.廖刚认为古代天子亲自率军,是为防备不测增强主威。当今也应精选亲兵,平时守卫,战时打仗。他又认为,当前国家危难,应率军往建康固守,防备金人入侵。
c.廖刚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如今诸将率领部队布于江淮之间,人多粮少,因而要重耕战、行屯田,将校若即能打仗又能种田,应当给以优待。
d.廖刚敢于直言,郑亿年因秦桧的关系而得美官,廖刚上疏奏其恶行,秦桧因此忌恨廖刚。金人叛盟,廖刚起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又引起秦桧的强烈不满。
【解析】 d项写廖刚敢于直言,原文是“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乞起”是“请求起用”的意思,这里说成“起用”,因此该项不正确。a项是对廖刚的总体介绍,b项和c项分别概括了廖刚军事思想和重视粮食生产,均为正确选项。
【答案】 d
12.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参考译文】
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年,从漳州司录授为国子录,提升为监察御史。当时蔡京掌权,廖刚谈论时政无所顾忌。因为双亲年老要求授予地方官职,出朝任兴化军知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回。父亲去世服丧,期满,被授予工部员外郎官职,因母亲有病在身而推辞就任。绍兴元年,邻郡出现盗贼,官吏全都逃走了,顺昌人听从了廖刚的命令。廖刚规劝跟从盗贼的人并让他们回来从事正业。不久,其他盗贼进入顺昌,路政司下令廖刚安抚平定。廖刚派大儿子廖迟规劝盗贼,盗贼们都知道廖刚父子有信义,也都纷纷散去了。不久又被任命为吏部员外郎,他进谏说:“古时天子一定有自己的军队并亲自率领,用它来防备意外和强化君主的威势。希望您考查旧制,挑选精兵强将作为亲兵,平时就把它当作卫队,战时就把它作为中军,这是增强王权强盛国家的办法啊。”又说:“国家目前艰难已经到了极点,现在才图谋革新,像会稽这样的地方确实是不可以长久停留的,请赶快营建建康,亲自率领六军前往并把它当作固守的计策,来断绝金人攻占的野心。”母亲去世服完丧期,又被授予给事中。廖刚进谏说:“国家不可以一天没有军队,军队不可以一天没有粮食。现在各位将领的军队都防守着江淮地区,不知道有几万人,开始没有粮食储备,现在每天都等着东南运来的粮食开饭,东南的百姓已经因此困苦不堪了。要解决这个忧患,最好的办法不如屯田。”于是献上三条计策,将校中有擅长射猎耕种的,应当给予优厚的奖赏,每耕种一顷土地,给他升一级军级,百姓愿意耕种的,就把粮食种子借给他们,以后再用租赋偿还。朝廷下令都督府安排处理这件事情。当时朝廷正在追究章杰、蔡卞误国罪过,追贬他们官职,还下诏书规定他们的子孙不得在朝廷中做官。在这时候章杰从崇道观升任婺州知州,章仅从太府丞提升为江东茶盐监事。廖刚就密封交还了诏书,认为像这样做,以后还拿什么来表示惩戒,于是全部交还了祠禄官。当时徽宗已经驾崩,皇上遇到初一十五还率领群臣遥拜。廖刚说:“礼节有厚薄,兄长做君主就用君主的礼节待他,你做君主时用兄长的礼节来待他就可以了,希望你好好抑制自己仁慈的心,只是逢年过节时候在内廷行家礼就可以了。”皇上听从了。郑亿年与秦桧有关系因此得了美差,廖刚上奏清楚地揭发了他的罪恶,秦桧恨死了廖刚。金人背叛了盟约,廖刚请求起用德高望重的旧相,安排到邻近的藩县,秦桧知道了这件事说:“这是想把我放到什么地方呢?”改授官工部尚书,却把王次翁任命为御史中丞。年初,边关来报(金人背约),各位官员会集都堂,廖刚对郑亿年说:“你千方百计为金人袒护,现在金人已经违背盟约,你还有什么脸留在朝廷呢?”郑亿年身为祠禄官离开了朝廷。廖刚第二年辞职回家,在绍兴十三年辞世。
三、语言运用
13.请阅读下面的图表,完成后面的题目。
XX年高考作文评分控制组对影响高三学生作文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项目名称 具体内容 所占比
语言表达 句子,词汇,文字,标点,修辞方法 51.55%
层次结构 层次,过渡 21.55%
思想内容 中心,材料,分析 26.90%
根据图表所反映的情况请写出两条结论:
(1)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要回答出图表中的数字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答案】 (1)影响学生作文的关键因素是语言表达。
(2)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先要抓好语言表达训练。
14.仿照下联对“中国历史书”的述说,请你以“语文课本”为对象写出上联。
要求:①合乎对联的基本写法;②要反映出语文课本的特征。
语文课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历史书:揽古今风雨,凸显华夏脊梁,点点滴滴,诉说天道沧桑。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对联基本要求,字数、句式、结构上下联相同,上联尾字为仄声;其次,所写对联的内容能够揭示“语文课本”的特征。
【答案】 收中外佳作,展现文学画廊,字字句句,刻画人间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