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 文言实词和虚词(一)

2022-02-17
无名忘记功名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不为人知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二)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如“引”:

意义

例句本义拉开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引申义拉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抽、拔出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拿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史记·田单列传》)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援引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掉转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古字通假1. 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          说

举      例

注   意   点通假字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同“背”)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石钟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师说》)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异体字音同义同,形不同。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过秦论》)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字义

分析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分析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