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实录

2020-03-23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错失痛击良机,他肯定非常遗憾,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作为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很痛苦,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地书”,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出示陆游和岳飞的两首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何处?心身在天山,身老沧州。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师: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与辛弃疾的《永遇乐》抒发感情的方式有何不同?请同学下课后试作分析。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