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节选)

2020-02-02

  说法之三:含糊其辞,闪烁不定。《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第21课《逍遥游》的课下注解是:“至人,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下文‘神人’‘圣人’义相近。无己,无我,即忘掉一切。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无功,无所为,故无功利。无名,不求声名。”“至人”“神人”“圣人”义相近,仿佛是说三者属同一境界。“无己”,庄子认为达到此境界方是逍遥游,那么,“无功”呢?“无名”呢?它们算不算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都不得而知。
  说法之四:如果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话看做是运用了“互文”辞格,互文见义,参互理解,情形当会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样,都“无己”“无功”“无名”。或曰,只要“无己”“无功”“无名”,就可以称作“至人”,也可以称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说,无己、无功、无名,共同构成了庄子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人格特征。庄子认为,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便进入了“无所待”的绝对自由之王国,即“逍遥游”。或曰,能够进入“逍遥游”,便会“无己”“无功”“无名”。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研习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由对“有所待”的否定提出“无所待”的主张,进而通过浅显短文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2.浅析《庄周家贫》在写作方法上有何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2.初探对“逍遥之游”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第1题,学生自由口述,作一般检查。
  第2题,抽一至两名同学简析,然后教师评价、归纳、明确:
  《庄周家贫》是一则寓言,既体现了《庄子》以寓言见长的特点,又体现了庄子散文的又一特色:写得幽默、辛辣,表现了很高的讽刺艺术手腕。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学生根据自己找出的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简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解说:可以给学生作一些提示,如从比喻时选材的特点、夸张、拟人达到的效果等方面去分析,以避免学生无从下手)
  2.学生分小组交流看法,统一意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陈述本组的分析情况。
  3.教师点拨
  ①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如“大鹏徙南冥”的寓言,对大鹏“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夸张描写,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与学鸠、斥 的两则寓言故事,庄子则以拟人手法,寥寥数语,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一方面说明小虫小鸟局限于自己促狭的活动天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它们和大鹏一样,也是自得其乐适性逍遥的。这几则寓言故事,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了神奇莫测、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