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2020-01-26

 通过姑妈的经历,可以说姑妈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冯四》中说的那样“一个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来便明明白白摆在村里。当你十五岁或二十岁的时候,那些三十岁、五十岁、七十岁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来;而当你八十岁时,那些四十岁、二十岁、十七岁的人们又演绎着你的全部过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种样子——比他们更好或更差劲。”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受寒风吹彻,无法逃避。

 4、面对寒风吹彻我们能怎么样呢?

 也许我们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灿烂阳光下,无法体会那遥远地方艰难的生存处境,也很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也许我们需要一点温暖,只是,这温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5、品味文章的语言(学生自己寻找并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

“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的一个时刻……”  ……

6、总结:主题、结构、语言

四)作业:阅读刘亮程作品。

 推荐作品:《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走向虫子》、《人蓄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

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

 

课  题

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春意挂上了树梢

课  时

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此文中作者通过对自然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所蕴涵的情感 2、  学习此文中夹叙夹议,对比强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此文中“物”与 “志”的复杂关系。  

教学难点

 

预习要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 注  一、 导入新课 请同学朗读课题,谈谈第一眼看到课题的感受。 (可能大家想到的是朱自清笔下生气勃勃的春景,心中溢满的是盎然的春意。) 当你读完全文,你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让人感到压抑) 二、分析课文 1、  为什么让人感到压抑? 明确:文中描写到了叫花子、拉琴的瞎子、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4、5、7、15)找出来,并朗读。 2、  文中还描写了什么人?由此带出人的活动,写人们的活动,按时间的先后,在文中找出分别选取了哪几个场景来描写人物的活动?分别有什么活动? 明确:以“汪林”为代表的有钱人。       把描写这些人物的段落(第2、3、9、10、11、12、13)找出来,并朗读。       注意细节:“她又换一套衣服”“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小资情调 3、  为什么写这两类人? 明确: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穷苦人民的同情。 4、  作者描写的到底是什么时代呢?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萧红(1911.6.2—1942.1.22),原名张乃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由于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1930年离家出走,几经颠沛。1932年与萧军同居,两人结识不少进步文人,参加过宣传反满抗日活动。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萤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l940年与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时年31岁。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