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式结构有两种形式:分论点并列型和论据并列型(如例2)。二者的区别在于:分论点并列式在论证过程中,有明显的分论点,论据是证明相应的某个分论点的,论据型并列式所有的论据,直接用来证明中心论点。
两种并列式结构,各有什么特色呢?分论点并列式结构。中心论点在开头部分已鲜明提出,中间论证部分,又以分论点形式将中心论点的内涵,以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反复强调,结尾又对中心予以重申,这样,全文的观点非常鲜明,对观点的阐述也十分清晰,论证的层次十分清楚。论据型并列式则以典型的很有说服力的论据,从不同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它是以“事实”见长,事实胜于雄辩。
两种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适应什么场合呢?理论阐述能力强的同学,最好用分论点并列式。用分论点并列式,有时可以适当弥补事实不典型,不具体的不足。但是,用此结构的同学,一旦中心论点有偏差,那大多是全文完蛋了。因为它的中间部分会反复强调错误论点,这等于是反复提醒阅卷者“我跑题了”。说理能力稍有欠缺的同学,适合选论据并列式。当你在审题构思时,拥有充足的论据,而对全文的中心论点不能从几个角度(方面)作理解,只知道应该是这么一个中心时,最好用论据并列型。用论据并列型的时候,应该在使用论据后,用精当的语言,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议论。
例文1:XX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毛主席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