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导练文言翻译复习教案

2019-12-30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解析】 a 张释之向文帝进言的目的,并不是说“厚葬”容易被发掘,而是讲明厚葬的危害——劳民伤财,让人们产生怨气,造成国家的不安定。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着眼于“推论”和“概括”。

9.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
(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解析】 (1)句注意“厚衣”“封”“树”“以”等词语,以及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2)句注意“亡”“凿”“藏”等词语。(3)句注意“以”“安神”“则”等词语。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层级为b级。高考文言语句的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实词、虚词),以及重要文言句式。同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留、换、补、删、调、变。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圣的君主,广泛地观察结局和开始,透彻地了解事理,而做到是非分明。孝文皇帝站在霸陵上,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石头做椁,哪里能动得了它?”张释之进言道:“如果里面有值得要的东西,即使坚固如南山仍然有缝可钻;如果里面没有值得要的,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忧伤的?”死是没有终极的,但国家有兴亡,所以释之的话,是为无穷的未来作打算。孝文帝感悟,便实行薄葬,不建山坟。

《易》说:“古代下葬,用薪覆盖,藏在原野中,不做坟堆,不种树,后世圣人改变这种习惯用棺椁。”制作棺椁,从黄帝开始。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阴,坟冢都很小,葬品微薄。文、武、周公葬在毕,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没有坟冢。这是圣帝明王贤君智士深思远虑传之无穷的打算。到吴王阖闾,违背礼节厚葬,十多年后,越人挖开了他的墓。秦始皇帝葬在骊山的阿房,下面铸塞三泉,上面加建山坟,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多,水银做成江海,黄金做成凫雁。天下人深受其劳役之苦而造反,骊山的建造未完,而周章的百万军队已兵临其下了。项籍烧了他的宫室建筑,到那儿的人都去挖掘。以后牧童丢了羊,羊进入始皇陵的洞穴,牧童举火把照明找羊,失火烧了葬椁。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