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散文类阅读第二轮导练复习教案

2019-07-30

比如,《兰亭集序》第一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作者心中的快乐,第二段则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左右;第三段则是由“痛”而生“悲”,然而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发出生与死的感慨,从而表露了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著。很显然,《兰亭集序》表现的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但只要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乐——痛——悲”就会很好地体会文意。

四、仔细研读,认清方式
阅读文言散文时,认清文章的表达方式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阅读文言议论散文要关注议论方式。
1.比喻论证。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实或现象论证观点。比如,《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就用“固木之本”“浚水之源”比喻论证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论辩的力度。
2.对比论证。就是将一事物相对的两面进行对比,或把一事物与另外的事物进行对比,以便增强论证的效果。比如,《过秦论》就运用四个对比——秦国先强后弱或先盛后衰的对比、秦国与六国的对比、秦统一六国与陈涉起义的对比、陈涉起义与六国破灭的对比,在层层对比中凸显了“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秦灭亡的深刻原因——“仁义不施”,很好地劝诫了当时的统治者。
3.举例论证。就是通过列举典型事例论证论点,进而使论点更具说服力。例如,《六国论》就通过列举韩、魏、楚三国因赂秦而亡,以及赵、齐、燕三国随之因被逐渐削弱而灭亡,有力地论证了“弊在赂秦”的观点。

(二)阅读文言抒情散文要理解抒情方式。
1.借景抒情。就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抒发感情。比如,《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就让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托物寄情。就是借助对景物的描摹,用景物寄托作者深厚的感情或志向。比如,《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就是借枇杷树传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与哀悼。
3.借生活细节抒情。就是融情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中。比如,《项脊轩志》中的“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句,就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传达了母亲的殷殷关切,也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易错提示

文言散文阅读中常出现的错误
(一)缺少整体意识。 文言散文阅读首先要树立整体阅读意识。即便是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文章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许多考生不明白这一点,误以为只需理解所设题目对应的内容,贪图便道,往往由于没能抓住全文的主旨,导致对部分的理解出现偏差。
(二)不辨文体。文言散文主要包括文言议论散文和文言抒情散文,它们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而有着本质的差别,不少考生阅读时不能根据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的阅读思路,不注意文体差别,不注意各自不同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思路。

(三)混淆关系。古代散文阅读要读清楚“四种关系”,即人、事、景、物与情、理的关系,人与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感情与义理的关系,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组合关系。不少考生因为阅读不细致,往往混淆这四种关系,结果可能出现无中生有、言过其实、内容混杂、因果混淆等错误。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