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处世
2019-06-13生:孔子寄希望于青年,勉励青年及时向学,切莫老大徒伤悲。我们说有志不在年高,年轻一代超越前辈,这是必然。其根据有以下两点。(1)这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每一代人都是踩着前人的肩膀向上攀登的,看上去,自然就高于前人。(2)推陈出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知识,每代人都为此付出几乎毕生精力,但当时代进步,上一代人的知识往往老化而不适应,下一代人必然以上一代人所没有的知识而使上一代相形逊色。这样,以一生献身事业的人,一定会为后来者居上而欣慰鼓舞。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超越上一代。一个人到四十、五十岁还没有成就,那以后往往难有成就。这也是一般情况。实际上四十、五十岁以后有成就的还是有的,问题在于自己的努力。
5.师:孔子在第六章中强调了人的骨气:一个人一旦立定了志向,任何力量也动摇不得,改变不了。一个真正的仁人志士,他的生命可以被剥夺,他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他的信仰不能被改变,他的意志不能被征服。
生: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剥夺,决定于自己。由于各种原因而改变志向的事是不少的。有些改变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有些是迫于压力。如果说不同无道者同流合污不容易,那么在危急关头坚持自己志向则更加不容易。一个人假如因外界压力而不断改变志向,其人格就不足称道了。
师:孔子强调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要捍卫人格,坚守气节。人们常说“士可杀而不可辱”,就是对“匹夫不可夺志”的进一步阐释。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宁死不屈、为坚守节操而英勇就义的烈士,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脊梁,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匹夫不可夺志”的伟大精神。
生:孔子的这种思想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立志图强,勇敢有为,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
生:孔子不是在客观地述说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寓有深刻的哲理;用松柏比喻君子的节操,异于常人。《荀子》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条件许可,谁都可说“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话。可是,身逢逆境,面临得失,是否还能保住气节,不丧初志,是否能经得住精神和肉体的沉重压力,那就是对一个人的人格高低的严峻考验了。越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民族阵亡之际,越能显示出英雄不屈不挠、力挽狂澜的本色。孔子赞颂松柏,也可说是赞颂“时穷节乃见”的英雄。从此,松柏成了“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成为中国诗人、画家借以表达高洁情怀的象征物,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景观。
6.师:第八章孔子谈论名望与通达之间的差别,勉励子张实事求是,不尚虚名。“闻”与“达”相似,而本质不同。达重在诚,在务实,自修于内;闻旨在伪,外求虚名,欺世盗名。
生:孔子的思想人格追求是质直好义。质直好义,即做一个正直、遇事讲道理的人。既不屈服于政治压力,也不受某种权钱的诱惑;既不阿富,也不阿贵。孔子强调,正直不阿的品德是人生最宝贵的精神价值。可以说,孔子质直好义的理想人格追求和作为伦理学上的人格理想理论,在现在和未来,都是可以而且应该大力弘扬的。
7.师:第九章是孔子论读书人应该有的胸怀和志向。孔子认为留恋家室,贪图舒适、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志存高远,发奋求知,艰苦创业,经邦济世才是读书人应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