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杨修

2019-05-14
4、小结:曹操与杨修各自的性格都是矛盾的。他们各自性格上的优点使得曹操再三地不忍杀杨修;他们各自性格上的缺点又使得曹操不得不杀杨修。1、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圈划人物对话中的相关语句、提炼人物性格,发言交流。2、预设答案:曹操(1)妒贤嫉能(2)好猜忌(3)求贤若渴(4)忧国忧民杨修(1)料事如神,但不通人情世故(2)恃才傲主(3)以国家为重品评人物的性格,感悟人物性格的矛盾;为下一步理解人物的悲剧结局设置台阶。品矛盾1、过渡与指导:带着“杀还是不杀”的问题,故事在二人最后的对话中达到高潮,走向悲剧性的结局。戏剧与小说相比的又一大特征在于,它不但可以读,还可以演、可以看。演员能通过独特的唱念、表情和动作揭示出台词的深意,甚至是台词的言外之意。2、提出问题:请大家欣赏京剧名角表演的高潮片断,同时思考:这个高潮片断的焦点在哪几个字眼上?请你再用一些合适的词把中间那个“与”字替换掉:曹操       杨修(注意中间一个双向的箭头)3、指导策略:(1)充分利用京剧片断,提示学生注意通过演员的唱念、表情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2)抓住“不明白”一词,追问:他们各自认为对方不明白自己什么?对方真的是不明白么?4、总结:曹操与杨修本来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他们各自的矛盾性格,使他们终于无法携手共事。最终一个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一个兵败斜谷,功亏一篑!1、学生欣赏演出片段的录像,揣摩人物心理、把握矛盾实质,交流发言。2、预设答案:(1)“不明白”(2)笑(3)哭3、曹操与杨修的心思其实是“明明白白的”;但他们都不能明白对方,或者说,理智上可能明白了,但情感上各怀苦衷,不愿意认可对方,做出妥协。感悟杨修之死的悲剧性:曹杨各自的矛盾性格与互不理解最终导致了二人都不愿接受的悲剧性结局。“品矛盾”实质上也是收束前三阶段的教学成果。品悲剧1、问题:了解了曹操与杨修的悲剧,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他们俩有没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呢?(教学难点)2、指导策略:(1)提示学生,事物的决定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内因方面,也就是个人因素;另一个是外因方面,也就是社会因素。(2)指导学生,避免没有依据地假设。3、总结语:杨修之死证明了,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依附力量,是不可能独立而具有力量的。事实上,杨修又何尝不是一个鸡肋呢?他是曹操手上一块食之有味,弃之不可惜的鸡肋罢了。作为人才,只有在统治者感到生存危机之时才能被记得,被当作工具来使用;而一旦他才高艺大,稍具主见,便马上会招来杀身之祸。这恐怕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最大的悲剧所在吧。在当今社会,该如何避免此类悲剧的再度发生?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么?1、学生思考引发矛盾的因素,小组讨论,发言与辩论。2、预设答案:(1)个人因素——各自矛盾的性格(2)社会因素——两人悬殊的地位。将思考由现象引向本质,由文本引向现实,从而揭示这篇作品的现实意义。课后作业学习反馈《三国演义》中记载了许多“杨修之死”这样的耐人寻味而众说纷纭的故事。在它之前,还有《三国志》《后汉书》;在它之后,又有各种戏说、改编、品评文章。课后,请大家从《三国演义》中选择一个人物或一个故事,摘抄相关资料;并以“我品三国”为题写作一篇练笔。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