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专题复习

2019-05-09

答:                                                                          
【错误解答】有的考生只将诗眼“咽”、“冷”作一些表面的分析,而没有将其升华为意境的高度;而还有一些考生只回答它的意境,没有对诗眼作具体的分析。以上二者均有失偏颇。
【错解分析】  思考不全面,没有扣紧题干进行回答。
【正确解答】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本题能找出“咽”与“冷”是诗眼并不难。第三联中写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受到阻挡,只能缓慢地、时断时续地流淌。它们在嶙峋的危石间艰难地穿行,水流声音变得细小了,低沉了,喑哑了,仿佛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极准确、生动、传神。深山青松树密阴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调。诗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绝妙。这两句将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日色”是视觉意象,诗人却用触觉感受的“冷”来形容它,使视觉向触觉转移(通感手法),从而相互交通,这就更深刻更奇妙地表现出幽僻的感受。这既是诗人赴寺途中实见实闻的景物,也是他那消极出世的禅寂心境的写照。本题学生应着重答出三个重点,一是绘写出了山中寂寥的景象,此所谓意境;二是此二字可以说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使诗歌更为生动;三是此二字衬写出了作者本身禅寂的心境。
专家会诊
一、答诗歌鉴赏题,首先要明白情与景的关系。
先分辨出哪些是情,哪些是景,二者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一般说来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也可以细分为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许多类。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写景之中包含着对自然景观的某种情感,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出作者情感的倾向,但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