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型复习

2019-05-02

拟小标题要先了解画面的主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此诗首联写了时间——秋天(秋床)夜里(缺月、漏未央),地点——驿站客馆,景物——一灯照秋床,抒写了主人公彻夜难眠之情。由此可得出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感悟诗歌的内涵
即根据诗歌的素材,结合诗人的感情,读出诗词的言下之意,如XX年高考江苏卷(诗见上文):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这题要求考生答出下片中描述的新意,不但要描绘出画面,还要答出所抒发的情感。这里有二层含义:“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是说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是说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3、理解诗歌中的情景
既要把握诗句景物,又要理解借景所抒发的感情。如XX年高考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
再如XX年高考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答案要点: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4、比较诗中的情景
命题者选二首以上的诗,让考生比较其中写景的异同。如XX年高考辽宁卷(诗见上文):
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再如XX年高考江西卷(诗见上文):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这二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但表达的角度一样,亦即通过不同画面描绘出来的。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可以画成的。
5、概括对象的特点
要求考生根据诗中的描绘概括对象的特点,它不同于概括画面,而是对画面进行提炼,揭示其中的内涵。如XX年高考重庆卷(诗见上文):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
苏诗前二句写海棠花光彩照人、香气空蒙,从而突出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前者是对画面的描述,“朦胧美”则是对画面的提炼。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