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三国演义》学案
2019-03-01⑵ 足智多谋。
在三国的人物中,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曹操都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仗,最能体现其智慧的是一些败中取胜的战斗。
其一,败中取胜。濮阳之战,与吕布的一场战事。先败后胜。潼关之战,虽是败得狼狈,但比司马懿要光彩得多。(割须、弃袍、以旗裹头;司马懿被吓后,跑了五十多里路才停下来,第一句问话是“吾头尚在否?”
其二,转嫁危机。关公死后,厚葬关公,既避免了一场兵祸,又能坐收渔翁之利。
其三,化被动为主动。释张辽
总之,曹操是奸和雄的结合体,同时又是刘备的衬托者。他虽奸犹雄、以奸显雄、奸得可爱、奸得有趣。惟有他的奸,才更能显示出刘备的仁。
二、关公
是按照社会理想塑造出来的典型,因此获得了社会各界层的喜爱和尊重,官方和民间都修关帝庙,各行各业的人都敬奉关公。关公是一个超时代、超阶级的艺术典型。
1、神勇。他不只是万人敌。他战胜敌人不是靠力量、武艺、技巧、战术,而是凭一种磅礴的气势,任何强大的敌人在他的面前只有引颈就戮的份。华雄、颜良无不如此。斩颜良,刀起头落,干净利落;死后还能显灵,使曹操落下了头痛的毛病。
2、大义
其一、信用、忠诚。一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追随刘备。过五关斩六将投奔哥哥。死后化为神还在为蜀汉出力。
其二,超越性。超越集团和阶级的利益。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现象,关公得到了各阶层和各类人的崇敬。官方的、民间的、正义的、邪恶的甚至连小偷、强盗也敬之若神。如义释曹操。
其三,不变性(稳定性)。土山约三事。让关公的义经受各种艰难的考验。这种义不是任何力量可以改变的。
3、傲气
听不进意见,导致了败走麦城而丢失荆州。与马超比武,要马超出丑。因为黄忠,不受五虎将封号。因此,关公的悲剧是性格悲剧。
三、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为核心。诸葛亮何以成为第一主角,而不是刘备、关羽,年龄是最关键的因素。
1、智。集中华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国计民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智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大智慧。隆中对策中充满了辩证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对策中的两可两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强、袁绍由强而亡的分析充满了辩证法。他告诉了刘备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聪明是一般的智慧,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聪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个时代不会很多。这主要指具有战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对策”,未出茅庐而尽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战,是最能体现孔明智慧的章节。如果说“隆中对策”只是一种设想,那么赤壁之战则是具体实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小智:借东风,缩地法,祭水,木牛流马,八卦阵。
诸葛亮的智慧有两个来源,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二是,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当作者把那些子虚乌有的东西加在他的身上时,显得那样自然可信。
2、忠。两朝元老,一片忠诚。一旦选定明君,终身追随。白帝城托孤后,竭尽全力辅助幼主,从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病逝沙场,履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3、德。又是道德的楷模,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不居功、不争功、不记恨,任劳任怨。误用马谡,自贬三级,还能重用马谡儿子;西取成都,让庞统建功;妻子丑陋,忠于爱情。
孔明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他一生在追求一个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