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专题突破:文言翻译与断句练习

2019-01-02

  解析  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亡齿寒”的成语,所以,难度较小。
5.(05福建)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①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②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
  ③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答案  ①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②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
  ③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属地。
  解析  本题共有三小则语段翻译。第一则用倒装更方便译释。大、小可以活用成名词。“王”也是要活用的,称王之意,在孟子文章多见。此即为“王道”。第二则,“困”表被动,“于勾践”是向勾践,是状语后置。“请命”是难点,“求哀”是提示,请命是求哀的具体内容。下文也有提示,勾践欲赦而范蠡不可。第三则文意与前一句类比,否则不能构成相互理解之便。“之”是结构助词,用法是分开主谓关系。“解”是突围,“而”是顺接,“东”是活用动词“向东走”。此“国”当不同今天之国,标准答案仍旧解释为“回国”不妥,应该是封地或是属地。此字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古今异义。
第二部分  四年联考题汇编
XX年联考题
1.(北京市西城区XX年5月高三年级抽样测试语文试题)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孟 子 曰 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也 君 子 之言 也 不 下 带①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注】 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答案 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
  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2.(北京市海淀区XX年高三下学期期末练习〈语文〉)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
  鲁 有 恶 者 其 父 出 而 见 商 咄 反 而 告 其 邻 曰 商 咄不 若 吾 子 矣 且其 子 至 恶 也 商 咄 至 美 也 彼 以 至 美 不 如 至 恶 尤 乎 爱 也 故 知 美 之 恶 知 恶 之 美 然 后 能 知美 恶 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
  答案 鲁有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曰/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
  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
3.(北京市丰台区XX届高三语文统一练习〈二〉)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诗 人 多 用 野 老 字 不 过 谓 田 野 老 人 耳 按《汉书•艺文志》有《野老》十七 篇 注 云 六 国 时 人 在 齐 楚 间 应 邵 曰 年 老 居 田 野 相 民 耕 种 故 号 野 老 则 二 字 所 出 最 古 矣。(《陔余丛考•野老》)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