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专题复习教案

2018-12-22

推导总原则还是"词不离句",具体有如下几种。
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 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 ","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
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
 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组词的方法有两种:
a. 辐射式引申          

    /   \
节约     节省
b.链条式引申
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
 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②(郭)永以书抵幕府
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
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
【知识梳理】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