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备考冲刺专题复习教案

2018-12-22

【高考预测】
高考中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历来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的失分率很高,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他们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不扎实有关。学习文言实词,重在积累、掌握一定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前提。对文言实词的掌握,要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为中心,兼顾其他的重点实词,尤其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
积累实词,意在运用。解答文言文阅读中分辨实词词义的题目常用的方法是:把给出的义项带入相关的句子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实际上这里要求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要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角度去分析它。要通过学习,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其中学习和考查的重点在于引申义。另外,还应当注意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别,特别要注意不要把古代汉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释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节词。
【知识导学】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
1.注意词的古今义 
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
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 "以身徇国" ,"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