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语文文言句式总复习教案

2018-07-31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政权,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插进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例如: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⑥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四、成分省略难点探析
1.省略主语。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古今汉语都有省略,但古汉语的主语省略比现代汉语更多,更为错综复杂。例如:
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然(   )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窭管、手脚蜷曲(病)……]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
[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有时省略的动词谓语或谓语部分(包括宾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参照上下文加以补充,才能准确地理解。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祭神用的牛羊牲口,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谎报,一定按实情告神。……大大小小的案件,虽不能一一察清断明,但一定尽诚心来处理)
[简析]例句中的“以信”“以情”,都是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后面分别省略了主要动词“告”和“论”。
3.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有时是可以省略介词的。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例如: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   )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   )地,拔剑撞而破之。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