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必修五

2018-07-12


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

4.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

提示: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练习,这样,既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章摘句”,再组织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明确:①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②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③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④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参考。

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的观点单指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咏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讨论、比较、赏析和品味,明确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并对作家的观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懂得了作者的殷切教诲,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更要敢于创新。

五、布置作业

1.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

2.鼓励学生制作小卡片,对文中的事例、分析、观点、结论进行整理,互相交流。

附:卡片示例:

事例: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中的两句诗:“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分析: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

结论:点铁成金

观点: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重点赏析第七段,明确套板反应的弊病,并通过自由发言,感悟本文所给予的启示,为在阅读、写作实践中的借鉴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1990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