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文现代文阅读必考

2018-07-12

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此处,“科学性”是“艺术美感”的必要条件:没有科学性就没有美感,但选项却将原文的表述偷换为充分条件:有科学性就一定会有美感,这是逻辑判断上的偷换概念,因为某一命题正确,其逆命题不一定也正确,话题过于绝对。
d项,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
原文第3段末是这样表述的:“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
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而选项中所表述的“……主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由第4、5段文首可知,其所说应该是艺术创造,而非科技创新,此选项错误,张冠李戴。
e项,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把握。
文中所说的“职业的痴呆”这一概念出自第4段文中:“分工的优点是产生了专业和
特长,缺欠是出现了职业的痴呆。”是指在科学研究当中缺失形象思维与审美意识的严重后果,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对自己的事业缺乏了解”,属无中生有。
f项,选项枝中所说“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此表述显然与原文意思不符,文章第1段段首即说:“艺术贵在创造,科学贵在创新。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追求的是美;科学是理性的事业,追求的是真。”此处鲜明地阐述二者之间的区别,由此可知,虽然艺术与科学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但艺术是形象思维,科学是理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属于混淆概念。

1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的是   (3分)
    (题干句信息在第4段首)    ( d )
a.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第3段中)
b.毛泽东说,《木兰花慢》含有地圆的意思。(第4段中)
c.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美学诞生了。(第5段末)
d.艺术创新需要感性、直觉与顿悟。(第5段末可知可非论据)
答案:  答非所问
此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
此题考查对观点与论据的把握,根据要求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筛选。题干句信息“艺术与科学、美与真,有重叠、有交融”在第4段首 。从行文思路看,本句即是对上文的归结,又是第3段的中心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观点的论据可在第3、4段中找。
a项,“发明电报”(3段中)属于科学发明,但这一科学发明缘起于“神奇的幻想”,(3段中),这正说明“艺术与科学有重叠,有交融”的观点。
b项,《木兰花慢》(4段前)是艺术创作,“地圆”是科学发现,这也是“艺术与科学与重叠、有交融”的论据。
c据,科学美学的诞生亦为论据,原文中表述如下“二者互补成为主流,于是便有了科学与艺术的相得益彰态势。科技美学的诞生标志着这一点。”第5段末)
d项,选项枝所言“……感悟、直觉与顿悟”属于形象思维,只是单方面的艺术创造的特性,没有涉及到科学,因而本项不能作为论据。

14.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   (4分)
答:不重复。
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2分);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2分)。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c级。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