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之道

2018-06-05
 课堂互动
1.师:读《学而》(八),总结本章的中心。
生:本章中心是讲君子要自重。
生:全章分两部分:前章从反面讲不自重之害,后章讲自重之道。具体条件有三:一是“主忠信”;二是“无友不如己者”;三是“过,则勿惮改”。
师:君子的自我修养,首先要自尊。“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庄重,即自尊、自重。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尊严的一种道德感情。没有这种自尊的道德感情,只是装模作样,是难以取得真正威信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庄重?
生:首先是忠诚信用。对人对事要以忠信为主,诚实无伪,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敬重。其次要慎重交友。“无友不如己者”,照字面讲,不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但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办到的。人与人相交,不能只与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如果大家都要找比自己好的人做朋友,那么,又有谁愿意来做自己的朋友呢?不交“不仁之人(恶人)”为友,恐怕符合孔子的原意。朋友之间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短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最后,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孔子认为,一个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实际上是对于真理的追求问题。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不犯错误、没有缺点的人,否则,就不用“学而时习”了。对待缺点、错误的正确态度应该是“过,则勿惮改”。
生:孔子理念中的君子人格是崇高道德理想境界。其德育导向意义是人人争做君子,人人争做道德高尚的人。在两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上,君子人格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形成一种风气,造就了一代代道德典范。
2.师:再读《颜渊》(五)并加以分析。
生:司马牛的哥哥要作乱,司马牛担心哥哥因此而丧命,所以忧伤自己将会失去兄弟,因此子夏才说了这番话。孔子对人生中各种难以预料的事情常常以“命”来感叹。“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大致是禀受于天而且不为任何力量改变的历史定数。
师:在孔子看来,个人的生死、祸福、贫富,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属于命的范围,人力无法改变。但孔子并没有因此而走向消极,人的处境遇由命所定,但个人怎样有尊严地生活,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这是人力可以选择的。也就是说,人力在道德领域是有作用的,有时候作用还比较大,孔子说自己到了70岁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在道德领域达到了自由的境界。
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里的“兄弟”与“朋友”同义,取其情同手足的内涵。在理想状态中,兄弟是有血缘关系的朋友,朋友是天属以外的兄弟。由于兄弟又多了一层骨肉之情,称呼“兄弟”,更使人感到亲切温暖,如一家人一般。旧时知识分子之间喜欢称兄道弟,民间男性成员也常以兄弟相称。这都是在朋友意义上使用兄弟的词汇,又多了一层亲切感。“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兄弟,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