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正确使用成语
2018-01-19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况: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 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 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如果说? "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副"是"相称、符合"的意思,与"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实"就不是成语。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下面谈谈成语结构活用的情况。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如果由于变动万分而改变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3. 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 “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在理解愿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例1.和盘托出:愿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一起托了出来。比喻毫无保留地说出实情。了解该成语的原义和比喻义,使用时就不会出差错。
例2.李代桃僵:语出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来是用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四)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