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第三课时)

2017-08-10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阿q之所以如此落后和不觉悟,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他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革命党人远离他们。二、表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农民原来的社会地位,更没有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他们依然在深重的封建枷锁下生活。三、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那就是资产阶级领导不了革命,中国革命的最终成功,必须教育和发动农民。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向世人提出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问号:中国革命该向何处去?这是作者展现阿q对革命态度变化过程的更深层面上的意义。
解读课后思考题3。使学生加深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尤其要理解鲁迅一生思考的国民性问题。可引导学生联系过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进行理解。
师:这段话涉及鲁迅作品中一再提到的看客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改造国民性问题。鲁迅认为,中国国民问题甚多,他一直都在思考并探讨,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他强烈感受到国民的麻木愚昧,希望国民能够警醒,不再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作品中的这段话,也是表现作者对看客的嘲讽,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作品中,我们看到那些看客们麻木无聊到什么程度,他们鉴赏着阿q调戏小尼姑,因为自己没有亲自上阵而不能十分过瘾,只能“九分得意的笑”;他们听着阿q从城里回来给他们讲杀革命党的故事,也觉得过瘾,听到最后是“欣然”了。特别是最后阿q被杀的路上,这一群看客们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声音来;作者把看客们比作狼,可见鲁迅不仅把统治者看成是杀人者、吃人者,同样也把看客看做是间接的吃人者和杀人者。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可见作者在作品中对看客的批判和讽刺也是他要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师:作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我们在阅读这部小说时,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反复阅读作品,参考下面摘录的王冶秋的“读书随笔”,说说你对这部小说笑中含泪的艺术特色的体会。(提示:回答本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情节的分析来加深对这一特点的理解)
悲剧的内核包含着一个喜剧的外套。作者刻画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表达一个十分严肃的主题,但作者却用喜剧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看这篇作品,首先当然是觉得阿q这人可笑,未庄这批人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小丑,读者仿佛是一个始终关注着未庄人一举一动的旁观者。可是,越往后看,会越觉得阿q的可悲可怜,他那被赵太爷逼得失去生计,不得不去尼姑庵里偷萝卜吃,被迫离开未庄去城里当小偷的情景,难道不让人心酸?尤其最后被枪毙的结局,在读者怪他糊涂的同时,难道不痛恨那些压迫者?假如多看几遍,细细咀嚼,就更能从喜中品出悲来。这是一种含泪的笑——假如我们不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十分无知而且浅薄的人。鲁迅创作这篇作品时,离那场革命才十年,能在那样短的距离内透视现实,并折射历史,非大思想家不能为。作者一生思考国民性问题,思考中国历史循环怪圈问题,这样重大的问题同样表现在他的这篇作品中。但他不是悲天悯人,而是通篇调侃、讽刺、挖苦、嘲笑,惟其这样的大喜,人们才感觉到那样的大悲。当我们联想历史和现实时,悲,便从中来。所以,阅读这篇作品,笑,只是看懂了文字,悲,才是悟出了内涵。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