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第三课时)

2017-08-10

鲁迅着重描写阿q的这种不正常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和性格,是因为关心受压迫剥削的中国人民的命运。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的革命,实际上是农民革命,如果广大贫苦农民长期受“阿q精神”的束缚,那就不可能从奴隶命运中解放出来。反过来,他们不从奴隶命运中解放出来,阿q精神也就不可能消失。鲁迅深深同情阿q的不幸遭遇,对于他的阿q精神则是尽情揭露、鞭挞和讽刺的。其出发点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的矛头,决不是指向阿q本人和他的阶级,而是指向毒害、摧残阿q的万恶的社会制度和凶残的反动统治者。目的在于教育中国人民迅速摆脱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镣铐,争取解放,自觉地投入到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去。
总之,鲁迅通过描绘阿q这个深受剥削和压迫而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所造成的国民的愚昧,深刻地揭露封建势力凶残狡猾的反动本质,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四、探究质疑
师:试把未庄的环境描写与第七章开头的那段描写作一比较,未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现实?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未庄经过一阵不安、骚动之后,人心又“日见其安静了”,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只是进行了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军政大权仍然落在地主豪绅的代表人物手中,最可笑的是“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与曾几何时的举人老爷偷偷摸摸把衣箱运到未庄来藏匿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城里革命是换汤不换药,未庄革命则连汤也没换,只是赵秀才把辫子盘在了头顶,一个“盘”活画出了投机革命的嘴脸:进,可表示“革命”了,辫子已没了;退,可以随时放下辫子,迎接复辟。这种“秋行夏令”的壮举,真是“万分英断”!作者对封建余孽们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作了深刻的批判。
师:叙述赵家遭劫的事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革命以后没有解决根本的矛盾,致使社会秩序混乱,给趁火打劫之徒大开方便之门。“不上二十天,抢案就是十几件”;与举人老爷下乡寄放箱子相呼应,交待了箱子的去向。革命倒未使他失去什么,歹徒却抢去他的箱子,具有讽刺意味;呼应阿q的革命狂想。作者故意用了“似乎”“不分明”等字眼,采取雾里看花的手法,把阿q幻想中的革命图景跟眼前的真实的抢劫行动混杂起来,让阿q错把抢劫当革命。他多想参加啊,“两脚却没有动”。因为事先“他们不来招呼他”,假洋鬼子更不准他革命;为阿q的最后“伏法”作了铺垫。不论是参加革命党还是参与抢劫,他两脚都没动,结果却被枪毙了,这就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人们在无限同情他的不幸的同时,更对吃人的封建社会表示强烈的愤恨,也对革命的不彻底表示深深的遗憾。
师:分析阿q的“革命”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痛恨革命→神往革命→情不自禁地欢呼革命→对革命充满幻想和期待→对革命现状疑惑和不满→要求参加革命党→革命愿望受到致命打击→对革命绝望→对不准革命表示愤懑→被捕被杀。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