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7-07-26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摘自XX年第3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7.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般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国语》为何不是“经”书?
在众多与经书相关的典籍中,《国语》一直与《左传》内容相表里,且成书年代相近。但始终没有成为“经”。周予同先生认为“经”有三个特点。首先,“经”是中国封建专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书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经”的领域在逐渐扩张,从“五经”扩大到“十三经”。其次,“经”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书籍。它不仅为“法定”,而且是从所有合法书籍中挑选出来的。后来儒家编著的书籍,固然不称为“经”,就是秦汉以前的儒家书籍,不是得到孔子“真传”的,也不能称之为“经”。  
再次,“经”本身就是封建专制政府和封建统治阶级用来进行文化教育统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专制政府培养提拔人才的主要准绳,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合法的教科书。这三个特点.是书籍成为经典的标准。在“经”的领域扩大到“十三经”的过程中,封建专制政府的法定始终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

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