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教案

时间:2025-04-05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指津

一、题型与分值
XX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第三大题是现代文阅读,考的就是论述类文本,选文是彭程的《尺度》。正文838个字,分值12分。设置了3道题,一道选择加两道简答题。选择题是五选二,5分。简答题考的都是重要句子的含义,第一题是“第二段中提到‘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了一道墙垣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分。第二道题是“结合本文,举例阐述你对‘个性决定了尺度的相貌’这句话的理解”,4分。
考题涉及对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对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以及材料对观点的支撑作用。命题者将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设计成了一个五选二的客观选择题,而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则设置成了两道简答题。选择题设置的五个选项,大多没有机械摘选原文语句,多采用筛选整合、转换表述的方式。实际解题时当然不能机械对应原文语句,需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再加以判断。简答题答案的信息点大都可以在文中找到,只要阅读得法,解答得法,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之后,答案自然就会呈现。
福建对现代文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非常明晰:能力层级只涉及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更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同时分值权重与选考部分(15分)力求基本相当。设题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不过分为难学生。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考查定位很清晰明确:侧重基本阅读能力的考查,设题控制总体难度。与选考部分更加注重分析归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更为清晰的不同定位。相信XX年这种定位将更趋稳定。基于这样的考查定位,相对于选考部分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更易于拿分。

查看全文

2019届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二编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一、(XX年长沙一中高三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赵本山的《不差钱》说起
□ 王 蒙
事实上,赵本山已经成了近年央视春晚的台柱子之一。他以大众化、尤其是农民化的语言、做派、幽默与“狡黠”,表现当代生活,铺陈笑料,营造喜乐,鞭挞不正之风,追求诚实纯朴与人心深处的古道热肠,引起观众的普遍欢呼。XX年春节晚会上他带着两个徒弟表演的小品《不差钱》,更凸现了年轻演员的才艺功夫,弘扬了东北地区“二人转”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含蓄地表达了来自基层所谓“土得掉渣”的文艺走上主流媒体,进入主流文艺生活、进入城市舞台的酸甜苦辣,以及相互整合交流的大趋势。尽管我知道在知识精英中不无对于小品与大众文艺的白眼,但人们已经无法不正视这个赵本山“现象”的意味深长,即以地道的东北土腔土调攀登央视文艺殿堂的连续成功。
赵本山将本来在某些人包括我本人心目中未必能登大雅之堂的喜剧小品提高到了骄人的水准。正像金庸为武侠小说、张艺谋为大制作的奥运会开幕式文艺展演树立了后来人难以企及的标杆一样。
同时我们并不满足,我们有更高的与更多方面的期待。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文化的普及、热闹与和谐,我们还需要文化的巅峰、文化的巨人、文化的前瞻。我们期待的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新果实。我们不但需要有模仿秀的天才,更需要提供原型、新型的创造者、发明者,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宗师。我们希望得到笑料,更希望笑的背后有洞见式的深邃。我们追求群众的喜闻乐见,我们还期盼对于群众的振聋发聩或者春风化雨或者洗涤启迪。我们需要思想、需要艺术、需要想像力,需要应对挑战的勇气与本领,需要全面小康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树一帜的也是汲取了一切精神营养的哲学,伦理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苗头与思考,需要正视历史也正视现实,能够为今天的、乃至于明天的读者观众解感释疑。能够带领读者观众探索真理消化真理的作家艺术家学者。我们需要大众化,也需要化大众,就是说,我们期待全面的文化的繁荣与振兴,期待人民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期待文化艺术巨匠的新人辈出,我们期待今天的文化艺术发展能够无愧于前人,同样也不会害怕后人的审视。

查看全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纵观XX年高考试卷,考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试卷有江苏卷、安徽卷、天津卷、上海卷4套,从上述试卷中发现,从选材上看,选文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从题型上看,题型相对灵活,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形式多样,从考查内容上看,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这种趋势为今后备考提供了借鉴。
 
一、(XX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17题。
①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②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①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和埃尔德雷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查看全文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XX届高三语文专(人教版)题复习教案: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关于论述类文本的考察要求。
2、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方法探究。
3、训练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方法。
重点难点: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方法。
【考点解读】
XX年《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考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典题导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