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二轮专题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专题3

2017-06-16

       备课资料汇编
高考推断和想像题“干扰项”设置的类型:
1.强加因果,有悖逻辑。命题者常常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如XX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b项:“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该项对原因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推断的结果有误,从原文“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可得到佐证。
2.断章取义,架空分析。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架空分析,以此来检测考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如XX年高考北京卷第15题a项:“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文章第一段讲“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但从下文可知文章谈的都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问题”,选项把它理解成“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中发展”显然也是不顾全篇内容,断章取义。
3.以假当真,超前肯定。命题者“无视”原文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已然”“未然”混淆,或者“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当真,超前肯定,言过其实。如XX年全国秋季高考第20题d项:“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成为现实。”通过与原文相关信息句“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尚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进行比较,不难发现,该技术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该项也是以“超前肯定”为干扰。
4.模糊范围,失之偏颇。有时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或者缩小范围,设置陷阱;或者扩大范围,以偏概全。因此,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相关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表范围的词语。如XX年春季高考(京、蒙、皖卷)第20题c项:“降低汽车燃料消耗的唯一办法是使用混合燃料。”根据原文“这种汽车主要靠高于正常压力的增压器增加汽缸动力或使用混合燃料注入汽缸。这是使小型发动机充分发挥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办法”这一相关信息可知,选项用“唯一”一词显然缩小了范围,因为原文提到两种方法。
5.无中生有,失之有据。有时命题人根据原文内容有意捏造事实,无中生有,来一个似是而非的推断;或者来一个正确判断,但是这一判断不能从原文任何一处信息找到相关依据,遇到这样的选项也不能作为正确答案,因为信息的推断强调的是由此及彼,推断的前提是原文的相关信息,不能失之有据。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d项为:“散文应该反映民族文化”,命题人要求根据中国新文学的散文的“心”来推断其正误,可综观全篇,文章根本未涉及“民族文化”问题,尽管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显系命题人巧妙“捏造”,以此进行干扰。
6.偷换概念,瞒天过海。有时命题人巧妙地利用不等值的词语来偷换原文相关信息中的词语,或增加,或遗漏,或更换,以图瞒天过海,引人入彀。如1997年高考全国卷第28题的b项和e项即属于此,题干要求就散文的“心”进行推断,而b项“散文应该内容形式统一”和e项“散文应该突破两重桎梏”虽然都是原文重点论述的内容,但类属于散文的“体”,这里命题人暗中巧妙地偷换了概念,蒙住了当年不少考生,这种干扰迷惑性大,考生必须慎之又慎。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