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文言实词及其他

2017-05-25

14. 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①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上战胜敌国。)
②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怎样加句号和逗号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
③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所说的天公啊,实在让人难以推测;神明啊,实在让人难以明白!这真是天理不可推究,寿命不可预卜啊!)
15. 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
①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②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
③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琵琶行》
④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脚气病,时常发作的很厉害。”)
16. 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
①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象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③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哥中年时,去世在南方。当时我和你年纪还都小,跟随嫂嫂送哥哥的灵柩回河阳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我俩没有一天离开过。)
④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17. 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①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一早,您千万不可不尽早来向项王当面赔罪!”)
②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于是范增起身离席,到帐外召来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下不了狠心。”)
③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
④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老婆婆常对我说:”那里,就是你母亲曾经站立过的地方。“)
18. 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①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②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沿山向上走五六里,有一个山洞很幽深,走进去感到很寒凉。询问这个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也没有走到尽头,人们称它为“后洞”,)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