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选择题答题技巧
2017-05-13最后说一下句子排序的题,也有很多同学头疼,基本考法是一小段话挖空一段,然后在选项中排出正确的。其实这类题有明显的暗示点,每句话开头几乎都有关联词或转折词,大家记着,统一性质的关联词按表达强烈程度升序,转折放在后半部分,如同时、或者、并(且)、一旦、但是等,大家按照这类暗示词的语调升降与转折来做题,可以降低难度。
现代文及古文、诗歌鉴赏部分
通常来说,现代文注重考察对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但是纵观题海,考察的几乎都是选项辨析能力和原文查找能力,为什么呢?这是从做题角度上来说的,拿到文章后大家通常都读完再做。其实完全可以直接看题目做题,因为题目信息本身就告诉我们该查找哪些信息了。大家做题时通过从问题回归原文,可以略微扫一下原文,在有转折意思、案例、原因说明、概念阐述等地方做标记,这样基本上能答题。
再拿08全国2卷,题目大家自己找了,我给大家分析下选项及做题入手点,以及如何读原文即可。原文大概讲的是《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第一个问题问的是对货币化的理解。其实暗示点就在原文地一段转折后面。第一个选项明显错误就不提了,b选项看“事实上”转折语句直接排除。c不好说放着,d属于主观选项,“标志着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并不代表选项中“促使它成为合法货币”,如果客观一点的,就能明白促使它合法化的原因是朝廷。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有关联,这是典型的主观陷阱。因此选c。
第二道题略微客观一点,就能知道a选项中完全是主观臆测,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财政困难,经济恶化,只说入不敷出,但是大家看到这个词往往会联想到财政困难、经济恶化正确,这就是客观思维在做阅读的必要性。凡是文中没说,一概不知道。
第三道题,按照前面的原则,找题目、客观原则不难排出d答案。
古文诗歌考察的知识点比较细,其实也有规律方法可行,其实古文很简单,任意一篇古文,行文体裁及陈述方式都差不多,因为古文的虚词是定死了的,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这18个虚词始终没变。文言文的句式也差不多,但是很多学生读起来很吃力,其实只要字认识,没有什么读不通的。文言文一般以陈述为主,而诗歌以意境为先,这个意境就需要主观描绘场景,现在高考中因为答案争议较大,所以渐渐有少出,或不出的趋势,但是叙事、叙人的文言文类几乎都会考到。对文言文的做法较为科学的是大家先把所有问题都看了,然后细读一遍原文考词的代进去读,一般可以判断是否正确。考意思的、考句子的,要在原句前后各自多读2~3句,这样意思大致可以读出了。最难的是观点题和“符合原句”的,通常只有一个选项明显错误,另外三个比较难选。还有就是文章概述题,挑个错的,比较难。
现在具体说一下文言文较为科学的做法:
一、整体略读,不必过细的探究每件事,大概弄明白这篇文章说了哪些人哪些事即可
二、对话部分做标记,略读过程中将对话做标记,因为很多观点及说明都是根据对话内容来的
三、看题细读,注意句意关联转折性,常见文言文关联或转折词有,然、则等一些虚词。注意文中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