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备考:古文阅读

2017-05-08

   高祖讳重光,字廷宣。 d. ①颖川公卒,哀毁如礼,服阙除户部。当事以其能,晋秩佥事,守云中。强直奉法,军民赖之。寻晋参议,守上谷。条上谷机宜十二事,悉中窾要。以忤当事意,调贵阳。丁巳,肃皇新三殿,求大木,取办贵竹。公至,彝人争以所知异木走报公。公深入其阻。冲风瘴疠,勤事以死。事闻,特加恩恤,赐祭葬。壬戍秋,三殿告成,以公前绩诏赠太仆寺少卿。公性孝友,为颖川公次子,方龀而母沈安人亡。 c.  ①三事继母常、岳、卢,如所生。两弟早夭,抚其遗孤,不殊己子。居乡,恂恂退让,君子也。 d②遇事慷慨,不避艰险。及卒,无一语及家事。世庙谕祭文,有“忠勤报国”之褒,故称忠勤公焉。
                                          (选自《渔洋山人自撰年谱》,有删改)

“乐善好施”是指“爱做好事,喜欢施舍”。它的特定内涵是:施舍的对象必须是“外人”,施舍的原因必须是“穷困”。
a项中句②的“人产计口给食”说的是对家人按人口定量供应粮食,它的对象是“家人”,原因是“勤俭持家”, 所以不能称为“施舍”。
“孝道”是指“奉养父母的准则”。它的特定内涵是:奉养的对象是“父母”。
b项中句①对待的是“诸兄弟”,所以不能称为“孝道”。
d项第一句先祖因其父“颍川公”丧而悲“哀毁”,体现“孝道”;第二句的“慷慨”是情绪激昂之意,从“不避艰险”可以看出,故不是“乐善好施”。

四、主旨错位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美德是个筐,事事往里装”,命题人看准了这一点,往往在“某一种”传统美德的“点”上命题,制造出“主旨错位”的误区。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④故吏赙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 ③等辈兢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其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 ④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兗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