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鉴赏表达技巧
2017-04-03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
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这是XX年全国卷的第19—22题。第1题在“归纳内容要点”一讲中已经分析过,第
2题比较容易,不去分析它,重点说后两题。
第3题的题干共有两句话。第1句话概括说明文章第四段的内容;第2句话中,“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答题方法的提示,“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是答案内容的要求。这道鉴赏题的答案是: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乡土情结”。从全文看,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乡土情结”,并说明“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会不会使之褪色,但并没有揭示“乡土情结”的内涵。第二段主要写“童年的烙印”,这是写“乡土情结”形成,已经触及其内涵;第三段写少年离别家乡的情景,这是写“乡土情结”的发展。而第四段写出前文所没有的崭新内容,这就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句话中,“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大大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与首段“辽阔的空间……”相照应,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永不褪色。有了这两点,本文的主题便得到了深化。再联系最后一段,这种“深化”会看得更清晰。
从本题的解答看,鉴赏表达技巧,绝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因为“作用”、“好处”都是指表达内容而言的。
第4题是综合赏析题,正确的两项是a、c。a项是对全文结构和思路的评述,其正确不必多言。c项“失根的兰花……”的比喻运用,有何作用呢?上文说,“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再从比喻本身看,兰花是“失根”的,“萍”是“浮”的“逐浪”的,秋蓬是“飞舞”的,蒲公英是“四散”的,都是孤苦无助的,漂泊无定的,这样看来c项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