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鉴赏作品的语言
2017-03-274.下面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青菜》的旨趣最为接近?
a.没有美德就没有幸福可言。——(法)卢梭
b.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意)但丁
c.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中就是智慧。——(俄)冈察洛夫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李白
5.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文中哪些语
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举一例简要说明)
这是一份较早的高考阅读题,这里只说其中的第3题。“为什么措词发生变化?”这就得从作品的内容来分析。仔细阅读这篇散文,就会发现,作者从青菜的外在美落笔,称青菜是土地“美丽”的女儿,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说的。而后由表及里,由实及虚,写青菜“紧紧依靠土地”扎根土地等内在“美德”,到了文末称青菜是土地“忠诚”的女儿。经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知道,措词的变化是因为写作内容的变化。内容变了,措词就跟着变。离开内容就“美丽”、“忠诚”是说不出所以然来的。
2.要分析语句的组合关系。
所谓组合关系,包括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譬如,分析动词的表达作用,一般结合着它所带的宾语作分析;分析形容词、副词的表达作用,就要结合着分析受它们修辞、限制的中心语作分析。有时某种语言技巧是因完整的句子来显示的,就要作结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提高鉴赏的正确率。上面到XX年的第22题,你就可以这样分析:前一分句的主干是“响声让人们咀嚼和回味”、“咀嚼”前为“欣慰”作修饰——这显然是一种审美享受;后一分句的主干是“咆哮催促行动”——这是说它的鞭策作用。联系上句可知:“响声”、“咆哮”是知音传说发出的,因此本题的答案是:形象地表达了知音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如果不是这样分析鉴赏,而是就句中的拟人、比喻本身作分析,很可能得出的是一些空泛的结论。
四、典型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报 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地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工作上向上比,算是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