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语文新闻和访谈的阅读复习
和张慧一样,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25.5%),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XX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 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XX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本次调查发现,有些人是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家住安徽省固镇县马林村洪庄、就读于固镇一中高三10班的张莹莹在调查中说:“不想申请社会资助是不想被别人看不起,我会尽量靠自己的能力和亲戚的支持完成学业的。”
面对上大学后将面临的经济困难,94.7%的人表示“进入大学后将争取获得奖学金”,82.2%的人“希望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一定收入来补贴生活费”。还有部分学生表示,大学期间要省吃俭用甚至假期不回家,以降低生活开支。
(选自XX年7月18日《中国青年报》)
9.结合文中调查,简要概括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于“高考贫困生的生活状况”的调查,在文章第六至十五段,第六、七两段主要讲高考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第九段对高中教师的调查从侧面反映高考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第八、十两段主要反映贫困生的学习状况及对上大学的认识;第十一、十二、十五段主要反映贫困生的心理渴望与对前途的信心。所以,答案可从三方面概括。
【答案】 ①多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②多数贫困生品学兼优,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③多数贫困生渴望得到社会经济资助,对未来充满信心。
10.文章开头的悲剧令人痛心,结合全文分析,如何避免悲剧在收获季节里重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起悲剧的发生,一是因为“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一是因为自己无力凑够女儿的学费。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文中第十一段张慧及其父母的做法给了贫困生家庭一个启示:正视困难,勇敢面对困难,做生活的强者。第十二、十三段“助学贷款的效果”提示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第十四段有些人主动放弃贷款和社会资助的原因提示要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第十五段也提示贫困生要自立自强。
【答案】 ①贫困生家庭要正视困难,做生活的强者;②政府要最大量地提供助学贷款;③完善社会救助机制,维护受助者的自尊。
11.本文在新闻调查情况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