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学习导航
一、导入语
我们在高二时学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文通篇记述梦境中的山水。在诗中,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的奔马。在他的诗里,他的梦中,李白抖去一切凡间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神思在时空之中毫无拘束地游行。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难》。
二、诵读感受基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播放《唐之韵》中《蜀道难》的音像材料,带学生进入教学氛围中。边看边听边思考,诵读课文,消灭生字词等障碍。
①学生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相互讨论质疑,教师巡回答疑。
③放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三、研读,理解和体悟诗歌的内容
1.内容与形式的分析。
学生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理清思路,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示范:这是本诗的主诗的主旨句。它贯穿始终,显示了诗的咏叹基调。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之中。由主旨句我们可以揣摩诗的寓意。
主旨凡三见,是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每一次出现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噫吁 ,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等张本。诗的中间,副句在主旨句之后,“使人听此凋朱颜”,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是说蜀道之高,而且凄凉万状,后一层是说蜀道极其险恶。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面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噫吁 ,危乎高哉!”一句照应,显得意味深长。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现结束了全诗,将“蜀道难”的内容概括无余,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复出现,不仅在诗的结构上起着统摄——钩连——总括的作用,而且对全诗的咏叹基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赏读,赏析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技巧
1.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内容起什么作用。
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在仰望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用散文化的句子,显示了感叹的强烈。感情豪放,统率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