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知识点复习27
长于抒情 长于抒情 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文人创作 文人有意识向
诗经 汉乐府 民歌学习,创作
四言 五言 五言抒情诗,五言
长于叙事 长于叙事 诗走向成熟,同
民间文学 时出现七言诗。
汉魏晋诗的主要诗人和作品:
汉末文人诗最成熟的五言诗作品《古诗十九首》
曹操《短歌行》《龟虽寿》(旧题乐府)
曹丕《燕歌行》(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曹植《白马篇》。
建安七子:嵇康《赠秀才入军》
西晋的正式诗人:左思《咏史》
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归园田居》系列
东晋末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
汉魏晋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
2、《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这些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身逢乱世的中下层文人在仕途碰壁后对短促而苦难的人生的深刻思索,在对现世人生的怀疑和否定的同时,也标示着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蕴含着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深刻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