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语文断句和翻译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既葬,庐墓六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2)题中①“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②“既”,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的“六年”作“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答案】 (1)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云/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
(2)①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②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  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课教学。
8.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闾”,“式”通“轼”,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人,“闾”,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敬”。
【答案】 (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