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备考名家精美散文13篇


  理论的是书法,关注的是现实,检索的是历史,寄托的是“复古为解放”的思想,影射的是政治,着眼的却是救国。
  试问,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有康有为这样论书的吗?没有。
  《广艺舟双楫》一问世,无异于在当时的全国学术界、文化界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它的震波所及,招致各种指责和异议是可以想象的。的确,光读这样的文字,不要说在“以古为训”的当年,即使在我们能够淡然回首往昔的今日,康有为的理论与见解也有偏激之嫌,甚至不够科学。这是很容易下,也可以下得很轻巧的一个结论。但是,后来的人最容易忽略和最不容易感触的,却是一个倡风气之先者深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割地、赔款、租界、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丧失了领土权、领海权、铁路开发权、内河运输权,国际形象一落千丈,亡国之恨、切肤之痛、枕戈之耻,我们这些后人怕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正因为这样一个联系,提升和扩大了康有为的见解和视野,借题发挥,放言高论,将其“托古改制”的变法思想融入其中,赋予这部书论鲜明的政治色彩。记得鲁迅说过,凡做领导的人,必须勇猛,不然,不易勇往直前。康有为领导时代潮流,以勇猛之锐气,成火山喷发之势,可谓横绝一世。勇猛中有点偏激,就该抹杀吗?我持异议。从书法之小道说开去,再想开去,“可著圣道,可发王制,可洞人理,可穷物变”,“无所往而不进于道也”——康有为说得明明白白。
古人云: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隐于市的康有为,怎么也隐藏不了他那一颗扑扑跳动的爱国救国的心。
  晚年的康氏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一事无成人老矣,惟将谈艺握千秋。”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到了晚年,自觉只有他的书论可以流传后世了,这种清醒,分明是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曲的自然流露。然而,康氏提倡碑学的见解,为他身后的中国书法的发展开拓了一种新的视界和空间,其意义与影响力却是不言而喻的。
  思开风气的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揭开中国近代史“百日维新”的悲壮一幕。与书法锐意变革的主张一样,这些都将是我们永远的话题。
 
                     2、  飞落江南水乡的一只蝴蝶
宋宏建
    一个清澈如玻璃般的阳光里,懒洋洋从苏州园林的雕花木厢床上爬起的我,仰脸打着哈欠,揉揉睡意阑珊的醉眼,朦胧中看见在水榭逗鱼的丽人中,有一位的纤纤素手轻轻摇过,一只醉卧花丛的蝴蝶便随之一颤,扇动翅膀,从玲珑精致的细纱团扇上翩翩飞起,绕着主人缠缠绵绵顾盼一阵,然后忽忽悠悠,穿过百年的历史烟云,悄悄飞落在京杭大运河畔、太湖东岸的水泊之间……
    这,便是江南水乡的千年古镇——同里。这,便是同里留给我的第一印象——飞落江南水乡的一只蝴蝶!
    因为是古镇,那在香樟树氤氲中摇曳生姿的蝶翅之间,便斑驳陆离出森森的古意。一街街店铺迎风招展的杏黄色旗帜,热情似火地诱燃着客人的眼眸;一排排蹒跚学步状在水里晃荡的小船,像泡在黄酒里咿咿呀呀洗澡的顽童。光光滑滑的白石板路,生苔发绿的石砌小桥,老态龙钟的故园旧屋,鬓发苍苍的沉重匾牌,都在诉说着水乡的厚重于大气。尤其那些高高低低、参差不齐的黑瓦白墙下面,只只鸬鹚铁铸一样兀立船头,似乎整天都一动不动,死死盯着“小桥,流水,人家”门前那些仨仨俩俩,在慢腾腾喝茶聊天的布衣老者,喷云吐雾出古镇的原始和淳朴。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