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治东阿 》教案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简介《晏子使楚》的故事
二、了解情节:
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受命治理东阿。上任伊始,晏子便实地调查,了解民情,制定方案,亲自指挥修筑道路,开垦荒地,维护社会治安,净化民俗民风,惩治懒人恶人,处事不卑不亢……。经过三年的精心治理,东阿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百姓乐业,一派兴旺景象。而此时,许多“佞人”四处告状,诉晏子治理不力,没有政绩,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齐景公召见说:“我以为你有才能才派你去治理东阿,可你越治越乱,实在令我失望,只能免了你的职务。”晏子没有强辩,而是请求齐景公再给他一次机会。此后三年,晏子不修路,不理事,不惩治懒人恶人,决狱断案,袒护豪强,甚至营私舞弊、欺上瞒下,但赞誉之声却传遍了全国,齐景公亦欲奖赏他。最终,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则天下治平,百姓和集”。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
三、 通读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及解释:
a、景公召而数之曰。 数:责备
b、而君反以罪臣。 罪:责怪
c、仓库少内。 内:交纳
d、便事左右。便:能言善变。
e、三年不治,臣请死之。死:为动用法。f、属托不行,货赂不至。属:同“嘱”
g、并曾赋敛。曾:同“增”。
h、寡人无复与焉。与:参与,干预。
四、 结合课后练习四,辨析“而”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五、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结构:晏子治东阿三年——召而数之——请改道易行——迎而贺之——晏子论道——景公席而谢之
宴子治东阿
前:民无饥者――好,被责备
后:饥者过半――差,受恭贺
人物形象:智慧多谋,能言善辩。
七、拓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