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


 ②阿q在革命中的表现
 (3)封建势力投机革命
 ①样样都照旧       ②反动势力迅速联合      ③静修庵的假革命丑剧
 第2部分:不准革命
 (1)未庄没有革命
 ①城里剪辫子    ②未庄盘辫子     ③阿q学盘辫
 (2)假洋鬼子不准革命
 ①赵家父子投机革命      ②阿q投革命党被赶出        ③阿q革命幻想破灭
 (3)阿q痛恨造反,起心告状
 (四)分析人物形象。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应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突出来。
 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使阿q误解革命;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不能不使阿q本能地倾向革命,说来似乎并不光彩的“偷儿”行径,其实就是阿q的初步造反行动!当阿q发现革命使举人老爷恐惧万分,未庄一群鸟男女惊慌失措时,便深感“快意”,于是“神往”革命,判定“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为了提醒: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鲁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视而不见这支力量。上述两点,无疑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阿q要革命是好的,但他心目中的革命便是“我要什么便是什么,我喜欢谁便是谁”,这表明阿q并未真正觉悟。辛亥革命之风吹醒的阿q朦胧的革命意识,很快被假洋鬼子打了回去,直至使他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遗憾的是,阿q也有不准小d革命的想法,由此可见,阿q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
 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这也是阿q落后不觉悟的重要原因。阿q不满别人的压迫,想反抗又不得力,便用精神上的胜利掩盖实质上的失败。这种“东西”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失败主义的毒害,二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阶级安于现状和宿命论思想的影响。
 其他人物形象,如假洋鬼子,也应作简明分析。
 (五)评析典型环境。
 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7.8章的开首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另外,还要搞好深化阅读。如读阿q正传全文,读茅盾的阿q相,与药等篇对比读等,这里,不再细述。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