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案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 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文学作品寓教于乐。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 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 ①简介阿q正传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
 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 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 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 问题引导:
 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 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体 会严 肃 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 体会这些“幽默”背后的严肃:①民众的“幽默”说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阶级的“幽默”则说明了他们的狡诈、投机革命。
 简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下一步对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体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严肃:
 ⒈把握阿q性格特点
 ①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②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⒉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阿q虽然可笑,但历代农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样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隐藏着深层的悲哀。 学生思考回答: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