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3
突出语言表达中的规范化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结合的特点,这是句式仿写题型命题的热点。所选材料会更加贴近考生的实际,着重考查考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考查考生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的能力。估计命题形势会每年都有变化,如访谈、社区宣传语、大型活动宣传片解说词等。其次,仿写句大都围绕比喻、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命题。比喻、排比、比拟出现率极高,所以,应特别注意运用多种修辞仿写句子的训练。方法技巧:(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持仿写的句义与原句句义的一致。(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3)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仿照下面句子,另写两句富有意蕴的句子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歌是——————,——————————。  故乡的歌是——————,——————————。  解题分析:表面上看,除了“富有意蕴”这一要求外,似乎没有别的限制。因此,一些学生在做题时便不加考虑,结果出现了许多并不理想的答案。其实,要想答好也不难,关键是要能够“软硬兼识,形神兼备”:1、识别并运用相应的句式结构首先分析句子的大结构。仔细阅读例句,不难看出,全句的基本结构应为:故乡的歌是…………,总(在)…………其次分析句内的小结构。例句中,“一支清远的笛”是一个偏正短语,具体是由“定语(数量词+形容词)+名词中心语”构成;“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也是一个偏正短语,具体由“状语(在+定语+名词中心语)+动词中心语”构成 弄清楚这些,在仿句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分别按例句中的结构去造句,这样,就有了明确的针对性。回到前面,本句仿写的句式结构应是:故乡的歌是……(事物),总在……(的时候或的地方)……(干什么或怎么样) 2、识别并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细读不难发现,例句中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有一些通感(通感可以看着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的韵味。而暗喻是比喻的一种,应该明白,只有性质不同的事物才能作比,并且二者还应具有相似性的特点。因此,在仿句时,也必须体现出例句的这一特征。下面这两个例子,就不符合要求: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故乡的歌是一首轻柔的歌,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哼起 故乡的歌是一支优美的乐曲,总在寂寞的时候响起。有一定文学常识的人就会看出,句中的本体(歌)和喻体(歌、乐曲)是同一类事物,它们构不成比喻的条件 同时,由于是造两个仿写句,因此,两个用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最好属于不同的类别,以使句子更加变化多彩。下面这个仿写就不是太好:故乡的歌是一支清丽的箫,总在思乡的夜晚吹起;故乡的歌是一把悠扬的口琴,总在月圆的时候奏响。这是因为,“箫”、“口琴”同属乐器,而且与例句中的“笛”也属于同一类事物 3、识别并表现出仿句中相应的情感、语言风格细加体会,例句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文雅清丽的特点,而且富有意蕴,仿句时,也要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些特点;并且,既然是“故乡的歌”,那么显然是针对远方的游子而言的,自然,后面用来作比的事物,一定会给远离故乡、飘泊旅居的游子带去亲切、温馨的感觉,从而抚慰他们思乡的孤寂心灵。因此,句中的意象必须符合这一要求,才能产生较好的表达效果。所以,选用什么喻体是需要讲究的,它应该具有美感,能给人以情感的慰藉,否则就达不到仿写的要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