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

教学目的:
1.学习围绕中心组材的写法,见闻与史观互见,记叙为议论服务;
2.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情感。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同步多媒体演示):
1.字词注释:
迥jiǒng乎不同:形容相差很远而显然不同;迥,远。
苑囿yuànyòu:君王及贵族畜养禽兽、种植林木的地方。
绵亘gèn:延续不断。            
夯hāng筑:土夯筑成。
庐朐qú:地名。                 
款塞sài叩塞门。                                   
呼韩邪yé单于chányú:匈奴的一个首领。                       
镂lòu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青冢zhǒng:传说中的昭君墓。
2.词语识记:
民怨沸腾     胡服骑射
步步为营     四夷臣服

3.导入  :
作者   翦伯赞(1898-1968),著名历史学家,维吾尔族,湖南省桃源县人。著有《中国史纲》和《中国史论集》等。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到重庆,长期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统一战线和理论工作,并对中国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1968年12月18日,被林、江集团迫害致死。粉碎“四人帮”以后,得以平反昭雪。
   1961年7月,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组成了一个有16位委员参加的学术代表团,由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同志率团访问内蒙古自治区。历时近两个月,行程15000里。访问结束后,作者以流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史论。发表在1961年1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
    原文共写了6节:第1节“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第2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3节“在大青山下”,第4节“游牧民族的摇篮”,第5节“历史的后院”,第6节“揭穿了一个历史的秘密”。课文节选的是第2、3节。
    课文是一篇富于特色,风格独具的访古散文。文章从实地考察和历史研究的角度展开记叙。它以寻访古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对自然环境、古迹文物、历史人物及民族关系的叙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以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无比珍视民族情感的文字,阐明自己的见解。  本文以大青山上的古长城遗址和大青山下的汉代城堡为两个中心对象,对历史上游牧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斗争和文化交往作了科学的论述。  本文又是一篇游记散文,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记叙或描写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残存古迹,并融进了作者独到的看法和情感,并通过议论和抒情的点晴之笔,强调了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表达了作者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和促进民族大团结的强烈愿望。
本文可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在如何概括事件要义上也为我们提供了范本。
4.重点、难点突破:
△访古的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的)赵长城遗址→/(大青山下的)汉代古堡→昭君墓
△一段最古的长城――

点评①:   从“古之塞外”说起,依次介绍塞外景色,大青山南北两边自然环境的迥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上的纷争,很自然地引出了赵长城,本节末了对修筑赵长城的领导者赵武灵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高度评价。   第1、2段写塞外风光及感受。"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种庄稼是汉族生产方式,显然北方游牧民族学习了汉族的生产方式,契合了民族团结之主题。“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河北一带是古赵国的领土,不着痕迹给后文赵长城作了铺垫。   第5段从“但”处切分可分为两层。“风浪最大”,与“安闲”“平静”形成强烈反差,将历史拉近。“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野!”用一感叹句,包含着强烈的情感,表达了民族间和平相处永世团结的强烈愿望。而“风浪最大”又为下文的“焦点”之议伏笔。   第3、4/6、7段则从分别从自然条件和战略地位的角度(尤其针对游牧民族)加以叙议,凸现南麓,为大青山上的赵长城张本。   本节中心是赵长城遗址,即第8、9段的内容,两段内容可分三层:①筑城原因;②地理位置(史料记载及眼前遗址);③遗址风貌。叙述赵长城的由来,并引史料介绍其地理位置、遗址情况及登临所见。其中引用史料以见其“最古”,且从后文秦始皇“连接”“增补”原有的秦燕赵的长城,亦可见其早于秦始皇的万里长城。“绵亘”与“二百六十余里”相呼应。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原因是大青山南麓的原野是胡人和汉族人争夺的焦点。经济、政治的战略地位如此,可知其重要性。   第10段与秦修筑万里长城作对比,小小的赵国竟完成如此巨大的国防工程,再赞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敢于向游牧民族学习,不拘古礼,勇于革新。这两件事分别反映了赵武灵王处理民族关系的两个侧面:坚决抵御外来侵略和虚心学习胡人长处。作者认为抵御外侮和保卫和平,固然有功,然而敢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桎梏,冲破习惯势力的藩篱,克服狭隘的民族偏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更属难能可贵,尤其称得上是一个英雄。作者充分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还不仅仅在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作者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观点,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相互学习。
赵与秦筑城,作者从四个方面加以对比:①施工单位(全国/小小赵国);②施工条件(全国人力物力);③施工规模(万里);④修后反应(民怨沸腾/没有挨骂)。   第11段批评了“最顽固的传统习惯”,与12段“祖传的宽大的衣服”“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相参证。
全节无一离题语,围绕中心选择组织材料,真正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是我们学习散文创作的典范之作。
△重点语段小析:
阴山以南的沃野不仅是游牧民族的苑囿,也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只要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就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如果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史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就是这个原因。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的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斯沙漠,进入汉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
①本段共4句,试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
②“这个原因”是指      沃野是生存的依据
③“苑囿”是从    经济     这个角度看问题,
“跳板”是从     战略     这个角度发议论。

△在大青山下――

点评②   本节写两个方面的内容:第1-9段写汉代古堡,强调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汉族与匈奴之间的友好往来仍未隔断,以引出昭君墓;第10-14段写昭君墓,颂扬汉代和亲政策。   第2段写建堡历史、古堡分布、建堡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与第3-7段构成概括与具体的关系,文章谈到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时,作出了“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的判断。为了证实,引用了不少史料。第3段从史料记载角度下笔,引述史书,介绍汉代在阴山以北筑城堡的情况。第4-7段从古堡遗址及考古发现角度具体写古堡的分布情况。考证了汉代光禄城的遗址,印证了第2段中关于汉朝在阴山北麓筑城设置第一道防线的推断。   第8、9段通过对塔布土拉罕和麻池乡的两个汉城遗址的实地考察,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修筑这些古城是出于军事原因;其二,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是战场,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重要的文化交流驿站。即使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也未遮断。总结了上文,又自然引出下文昭君墓。  第10-14段写昭君墓的意义、位置以及建立多个昭君墓的原因,进而颂扬了汉代和亲政策。汉代古堡与昭君墓在作者独特而颇有见地的视角中,便成了汉族与匈奴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友好往来仍然不断,以及民族关系缓和时期民族间睦邻相处友好往来的见证,与全文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民族团结这一主题服务。而且,二者选材角度不同,毫无雷同之感。
△重点语段小析:
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处。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也有北魏时期或更晚的。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还有分布在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从古城分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向阴山以北的每-个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特别是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包头市北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城堡的遗址更多。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阴山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第二道防线是阴山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
①找出本段中心句      末了句
②两个“特别”强调的对象是 蜈蚣坝,…缺口、汉代匈奴人
③“主要通路”不可换成“跳板”是因为  后者更凸显战略意义
文章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通过对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事件以及残存古迹的叙写和评论,肯定了抗击侵略、保卫家园的正义行为,弘扬了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重大主题。

5.附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匈奴人就进入了内蒙;到秦汉时期或者更早,就以一个强劲的民族出现于历史。以后,鲜卑人、突厥人、回纥人,更后,契丹人、女真人,最后,蒙古人,这些游牧民族一个跟着一个进入这个地区,走上历史舞台,又一个跟着一个从这个地区消逝,退出历史舞台。这些相继或同时出现于内蒙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像鹰一样从历史上掠过,最大多数飞得无影无踪,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历史遗迹或遗物,零落于荒烟蔓草之间,诉说他们过去的繁荣。
翦伯赞《•哪里能找到这样的诗篇》
6.作业 
部分字词抄写2遍
为《一段最古的长城》第8段设计3个练习题目。
7.教学后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