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必修三
2021-05-22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三)关于这首诗的结构
资料:清人沈德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明确:1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四)关于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资料:(1)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李白的诗“驰走风云,鞭挞海岳”。(2)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中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讨论后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3)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
设计c
比较阅读
比较《蜀道难》和《剑阁赋》的异同。
拓展训练
读李白《送友人入蜀》。鉴赏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品味诗的意境,简要评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