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

2021-04-21

    由于统治者的欺骗性宣传和御用文人的粉饰美化,这种专制的统治秩序很少受到质疑,上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人物,下到广大的民众,他们大都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甚至把它视为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天理”。随着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萌芽,经历过明清之际社会剧变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古老的封建制度“已居不得不变之势”(顾炎武),于是他们怀着痛心疾首的悲愤,掀起了一个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的高潮。顾炎武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的诸要素做了系统的反思与批判,表现了早期民主思想的萌芽。在《原君》一文中,黄宗羲首先考察了君主的起源,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在《原臣》中,他颠覆了君臣之间的主奴关系,指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提出君臣之间应该是互相配合的关系。
三、 结合单元说明,介绍两本书内容。
   《贞观政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明夷待访录》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并吸取其中精华的东西。
四、 学生阅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必假颜色    必藉忠臣   幸诸公数相匡救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实愿罄其狂瞽    纳刍荛    如属文之士   美恶必见
等数人勖之      纂组伤女工   
 
 
                          第二课时
一、 齐读全文。
二、 借助注释自读第一段,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三、 视学生疑问讲解,然后师提醒学生注意:
1、匡正:纠正   卒令(之)不闻其过    遂(终于)至灭亡   寻:不久
公等:你们 各位
2、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3、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
4、辩证看待: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隋朝的灭亡虽然有“臣下钳口”的原因,但这种局面的造成从根子上讲是因为隋炀帝的“暴虐”。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