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
2021-03-24当要结束这篇文章时,很想向青年读者们提出几个问题,以引起更活跃的思考与争鸣: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XX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在阅读体验中,你更亲近和理解哪一位?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相信这些思考会使你的阅读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你作为阅读主体的独特个性。
(选自《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XX年版。
由于作者引用译本不同,故部分引文和课本略有出入)
二、金钱与人格的较量《项链》主题的再思考(李必超)
《项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精品。这部作品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的奥妙或许就在于它主题的丰富性。我们的高校教材,包括中学教材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这种看法自然有其强硬的理由,否则也不会至今还能作为对这部作品主题评价的主流。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或许会得出另一个结论,从而更能体会出这部作品主题的丰富性。
阅读文本是我们立论的基础,我们先看看作品所描写的。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一个“也”字告诉我们,她未能凭借自己的美貌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无可奈何的处境。因为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金钱的“围墙”把她挡在了上流社会的圈外,那种“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她只能在梦想中享受。当她用丈夫“预备买一杆猎枪”的钱置办了衣裙,借来了阔朋友的项链,“包装”了自己之后,她便有了阔太太的外表,得以进入上流社会的“门”,因为华丽的服饰是有钱人的象征。于是在舞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在丈夫把那件朴素的家常衣服披在她肩上的时候,便暴露了她穷困的真面目,警告她:你已逾越了金钱所划下的界线。她不得不“赶快逃走”。慌乱之中丢失了项链是她向金钱挑战,向上流社会圈内冲击而溃败的结果。这自然是偶然中之必然了。
尽管作者在作品中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但细细想来,我们可以说:“在这里,金钱主宰着人的命运。”
在我们分析玛蒂尔德这一形象的时候,不得不被她对人格的追求所打动。
作品中写到:“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于是,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和各种奢华的装饰、“精美的晚餐”。这是一种许多处于相仿境遇的人都会具有的正常而合理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玛蒂尔德除此物欲之外,还有着精神上的追求。“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这种追求实质上是希望自己的人格得到别人的尊重。正因为此,她不想再去看那位有钱的女朋友,这有损于她的自尊心。
在丈夫“得意洋洋地回家来,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她拆开信封,抽出一张请柬来,看清上面印着的字的时候,“她懊恼地把请柬丢在桌上”。她懊恼的不是丈夫,而是“你打算让我穿什么去呢?”“没有件像样的衣服”会被人看不起。衣服做好了,她还是“郁闷,不安,忧愁”。因为“一粒珍珠,一块宝石都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珍贵的首饰来点缀,便显得“处处带着穷酸气”,依然得不到人们的尊重。舞会上成功的光荣差点被丈夫“披在她的肩膀上”的寒伧的衣服所抹煞。好在逃得及时,她的美好形象未被破坏,依然能让男宾们留恋。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她总算被人尊重了一个晚上。所以,后来的十年中,有时候,她为这瞬间的精神上的满足,而“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她毫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