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案
2021-03-24“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方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这一点过去常被忽视。
“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地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女主人公完成了性格的渐变过程,心理成熟了。
应联系全文,整体考察,才能把握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性格发展过程。
五、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把握玛蒂尔德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适当鼓励。
一般说来,第三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些。
玛蒂尔德的虚荣使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人物也有可爱之处——面对艰难的生活“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她还清债务后与莱思节夫人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时诚实的告诉朋友真相,“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玛蒂尔德的遭遇让人同情。
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一个人。
莫泊桑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玛蒂尔德这个典型形象。这个形象是不朽的。
六、把握小说主题
明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
下面几种说法以及参考资料可供参考。
《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小康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